两界搬运,开局穿越公主床上

第八十六章 茅坑的石头又臭又硬

字体:16+-

皇帝虽下了圣旨,叶全城也不能立即大展手脚,如火如荼地开始建工厂。

明朝是一个政府,它有执行机构,有监督机构,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也要按规矩办事,不能越过机构私自办事。

也就是说,叶全城拿到圣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下面还要与机构中的官员继续接触,商量,谈判,甚至是吵架。

吵架了继续干,吵不赢了拿回去修改,直到通过为止。

当涉及的所有机构负责人全部签字,才能拿下去执行。

走流程,时间长的要半年,甚至更久才能审核通过,短的也要一个月,或两三个月才能破土动工。

叶全城首先要接触的就是内阁首辅夏言。

夏言现在五十来岁,是一个清官,也是能力卓越的人,他当首辅时,给大明朝切切实实办下不少贴心事,对朝廷,对百姓都有利。

因此上,夏言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只是他的下场比较悲惨,在政治斗争中,败给一手提拔上来的大贪官严嵩,落个身首异处的凄凉下场。

皇帝要建方便面厂和香肠厂的圣旨发到内阁官廨,摆到夏言的办公桌上。

夏言看到圣旨的内容,当然举双手赞成,给军队生产粮食,这是好事啊!总不能让士兵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可是一看负责建厂的人,竟然是最近传得满城风雨的神仙叶全城,夏言就不满意了。

你说他才二十岁出头,能治好天花,能治好皇上的病,说明他医术通神,你封他七品太医令,为后宫的贵人们服务,我没意见。

皇宫的事,是皇帝的家事,我是内阁首辅,我不能管,管就是伸手太长,惹人不耐烦。

现在,你竟然是一个太医来主抓军队的粮食生产,是我老糊涂了,还是你头脑不清楚?

大明朝没有人材了吗?你让一个太医来做事?

你从翰林院随便找一个进士,他们都读过十年圣贤书,头脑清晰,一心报国之人,总不至于把事情办得一团糟吧?

于是,夏言拿起毛笔,在圣旨上写下三个字:不同意。

把圣旨驳回去了,还给皇帝。

皇帝看到圣旨被驳回来,有些生气,在上面朱批四个字:继续执行。

让太监又还给内阁,也就是夏言。

夏言展开内容一看,一字个没改,只多了四个字,气不打一处来,再次驳回去。

皇帝拿到圣旨郁闷了,这老头脾气太倔,连朕的圣旨他也不执行,太不给朕面子了。

只好忍着不愉快,在旁边写下几行字:此事由叶全城与安宁公主共同执行,朕亲手抓,望斟酌三思,并通过。

这次,圣旨第三次发到内阁。

夏言拿到圣旨,看到旁边几行小字,心里琢磨开了。

据说,安宁公主不爱红妆,爱武装,是一个敢想敢为的奇女子。

她年龄虽不大,不到二十岁,却把后宫搞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连皇帝拿她都没办法。

这样的人给军队做军粮,有几分可靠性?如果给后宫做饭,她也许还合格,给军队生产粮食,她有经验吗?有资历吗?出了差错,怎么办?

军国大事,绝不能儿戏。

夏言生气极了,第三次驳回圣旨,一点面子也不给皇帝留。

皇帝第三次拿到反驳回来的圣旨,顿时大发雷霆之怒,大骂夏言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朕的话你都不听,你想干什么?这大明的江山是姓朱,还是姓夏?你想搞一言堂,架空朕的权力?

掌印太监申富贵赶忙对皇帝说:“皇上息怒,皇上息怒,不必因为这事生气,气出病来还是皇上遭难啊。”

皇帝大怒道:“总有一天,朕要杀掉夏言这个老不死的,实在太气人了。”

“办一个方便面厂,多大点事儿?他硬是顶住不办,你说说,他操的什么心?”

申富贵头一低,建议道:“皇上,夏言不支持,皇上可以让次辅严嵩来办啊!”

“嗯?”皇帝的目光一亮,觉得这办法不错。

严嵩虽不是首辅,也是内阁成员之一,有权力接圣旨,传达命令啊。

而且,次辅的权力不比首辅差多少。

于是,皇帝把圣旨发给严嵩,让他来办这件事。

严嵩拿到圣旨一看,心里顿时明白皇帝为何发给他来办了。

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夏言连续驳回三次,顶住压力不执行,皇帝怒了,才想到他这个次辅。

正常情况下,严嵩要与夏言商量一番,取得夏言的同意,才能下发给六部执行。

可圣旨上面写得清楚,夏言不同意这件事,再找他商量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反复考虑,反复计划,反复权衡,严嵩没有这样做,直接写下同意两个字,交给兵部尚书杨博。

杨博接到圣旨,看到上面的经过,也看明白了,皇上与夏言意见不和,最终还是皇帝胜利,通过严嵩批准。

既然皇帝同意,内阁同意,六部就不能反对。

他立刻找到叶全城,问叶全城有多大把握把这件事办成功。

叶全城见到杨博,心中暗暗提醒自己,他可是明朝的一大猛人,别人做不成的事,他敢做。别人没有胆的事,他有胆去做。

据说,他刚进入官场的时候,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跟班,小跑腿。

一次,跟着兵部尚书一起去执行任务,在半道上,被叛变的匪徒包围了,眼见就要死在乱刀之下,众人吓得腿都站不稳。

这时候,杨博一声大吼,勇敢站出来,给对方讲明情况,分析利害关系,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叛徒说服,反把他们请到家中,盛情款待。

从此,兵部尚书越发看中他,提拔他,这才有他接任兵部尚书,成为二品大员。

如果说天下才气分十分,杨博独占三成。

另外七分哪里去了?被工部的严世蕃,还有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给分走了。

杨博与严世蕃和陆炳号称明朝三大天才。

叶全城与杨博打交道,心里提着一口气,怕说错一句话,给这个最聪明的家伙逮到,识出自己不是真神仙的把戏。

“我有十分把握办成这件事。”叶全城夸张地说,“如果办不成这件事,尚书大人随时可以取我的人头,我没有任何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