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一直持续到天明。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海面上时,敌人终于开始撤退。
港口里横七竖八地漂着被烧毁的船只,海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清点伤亡!”
朱瞻基下令,“要活捉几个敌人问话!”
这一战,歼敌近千人,击沉击伤敌船十余艘。
我方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总算守住了这个重要据点。
“他们还会来的。”
郑和说。
“来就来吧。”
朱瞻基望着远处退去的敌船,“反正这里已经是我们的了。”
清理战场时,意外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
在一艘被击沉的敌船残骸中,找到了一些没来得及销毁的文件。
“大人,您得看看这个。”
马哈木递上一份用波斯文写的文书。
朱瞻基接过来仔细查看。
虽然看不懂波斯文,但上面的图示和标记却很值得注意。
“这是……”
他指着文书上的一个徽记,“南洋某个商帮的标志?”
马哈木点头:“是马六甲那边一个很有势力的商帮。据说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不过奇怪的是……”他指着另一个标记,“这个是日本九州商人的徽记。这两个势力以前从来没有过往来。”
“有意思。”
朱瞻基若有所思,“看来这次行动背后,还真是卧虎藏龙啊。”
正说着,黄匠人匆匆走来:“大人,发现了一个隐藏很深的密室!”
众人立即跟着黄匠人来到据点的西侧。
在一处看似普通的石壁后面,竟然别有洞天。
“这里原来是个机关。”
黄匠人解释道,“如果不是刚才战斗时的震动,恐怕永远发现不了。”
密室不大,但里面的发现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除了大量的图纸和文献,还有一些精美的器物。
“这是……”
赵老拿起一个青铜器,“宋代的海船模型!”
确实,那是一个制作精良的船模,完整展示了宋代战船的结构。
不仅如此,旁边还有详细的设计图纸。
“不止这些。”
黄匠人指着墙角,“你们看那个箱子。”
那是一个红木箱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打开后,里面是一摞用丝绸包裹的册子。
“小心点。”
赵老警告,“这些东西年代久远,得妥善保管。”
朱瞻基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展开其中一本。
入眼是工整的蝇头小楷,记录着大量的航海数据。
“这是……”
他仔细看了看扉页,“《广州通志》?”
“不是普通的《广州通志》。”
赵老说,“这是民间版本,记录了许多官方志书没有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海上贸易和航路的记载,都是第一手资料。”
朱瞻基继续翻看,越看越是惊讶。
这些记载不仅详细描述了各条航线,还总结了大量实战经验。
从选择船只到训练水手,从观察天象到预测风向,无不详尽。
“这简直就是一部完整的航海手册啊。”
他感叹道。
“不止如此。”
阮先生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些计算方法。这是古代航海家用来测定位置的独特技术,比我们现在用的还要精确。”
“能看懂吗?”
“需要时间研究。”
阮先生说,“但原理很清楚。他们是通过观察星象和计算时差来确定位置。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航向。”
黄匠人这时拿起一件奇怪的仪器:“这个更有意思。”
那是一个由铜制成的圆盘,上面刻着复杂的刻度和符号。
表面还镶嵌着一些宝石般的东西。
“如果我没看错,”
黄匠人说,“这是用来观察水下情况的仪器。通过它可以测量水深,观察暗流,甚至能预测风暴。”
“这么神奇?”
“一点都不神奇。”
黄匠人解释,“原理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利用水压和温度的变化。那些宝石般的东西其实是特殊的晶体,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颜色。”
朱瞻基点头:“怪不得他们能在这种复杂的水域航行。有了这些工具,确实比我们方便多了。”
“问题是,”
郑和说,“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且保存得这么完好?”
“我想我知道原因。”
赵老说,“这里很可能是某个航海世家的秘密据点。他们把最重要的技术资料都藏在这里,等待有缘人发现。”
“有缘人?”
朱瞻基笑道,“看来我们就是那个有缘人了。”
“大人,”
马哈木突然说,“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布置一下防御?”
“说得对。”
朱瞻基立即吩咐,“第一,把这些资料都仔细整理,尽快研究。第二,加强密室的防卫,任何人都不准独自进入。第三,派人日夜轮流守卫,特别要防备敌人的偷袭。”
“明白!”
“另外,”
他又对黄匠人说,“请老爷子尽快研究这些仪器。如果能复制出来,对我们帮助很大。”
“没问题,”
黄匠人拍着胸脯保证,“给我几天时间,一定让这些宝贝重见天日。”
朱瞻基满意地点头。
有了这些意外发现,他们在海上的优势会更大。接下来,就该主动出击了。
“根据这些航海图,”
阮先生指着展开的海图说,“敌人在南洋群岛至少还有三个类似的据点。这些据点形成一个包围圈,显然是想控制整个航路。”
朱瞻基仔细研究地图:“你说得对。不过现在我们占据了这个关键位置,等于切断了他们的联系网络。”
“但也要小心,”
郑和提醒,“他们在各地都有眼线。这次失败后,肯定会重新部署。”
“没错。”
马哈木说,“据俘虏交代,他们在广州、泉州都有秘密联络点。通过这些联络点,可以迅速调动人手。”
朱瞻基点头:“所以我们要先发制人。”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位置,“这些地方是他们的补给点,必须切断。没有补给,他们就撑不了多久。”
“大人说得对。”
郑和说,“不过要切断补给线,需要更多的船只。”
“这个我已经想好了。”
朱瞻基转向黄匠人,“那些缴获的图纸研究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