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被猜忌?我反手统一六国

第141章 奖励机制

字体:16+-

有探子伪装成普通的工匠或杂役,混迹在人群中,留意着任何可疑的言行。

也有探子潜伏在工坊周边的山林和村镇,监控着是否有外来的陌生人试图靠近或打探消息。

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第一时间上报给李瑶。

对于违反保密规定者,处罚极其严厉。

轻则鞭挞,重则处死,甚至可能株连家人。

林羽要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杜绝任何侥幸心理。

就在这种高压的保密氛围下,一起真实的案例,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

一名负责记录冶炼数据的年轻书吏,因为贪图钱财,被潜伏进雍州的西夏探子所收买。

他试图将一份关于高炉结构和焦炭使用方法的记录,偷偷带出工坊。

然而,他的异常举动,早已被听风楼的暗哨察觉。

就在他即将把情报交给接头人的前一刻,被李瑶亲自带队的人马当场抓获。

人赃并获,证据确凿。

林羽没有丝毫犹豫,下令将这名书吏,以及与他接头的西夏探子,在工坊所有人员面前,公开处决。

两颗血淋淋的人头,被高高悬挂在工坊门口。

无声地宣告着背叛的下场。

所有目睹这一幕的人,都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他们再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制造器物那么简单。

更关系到雍凉的生死存亡。

保密,不再仅仅是一纸条例,而是烙印在每个人心中的铁律。

林羽知道,这样的高压手段,或许有些不近人情。

但在乱世之中,在强敌环伺之下,他别无选择。

技术优势,是雍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这条生命线,绝不容许被任何人斩断。

……

新技术的曙光虽然照亮了雍凉前进的道路,但前行的阻力,却从未消失。

变革,总是伴随着阵痛。

新旧理念的碰撞,在军队、工坊、甚至官僚体系内部,时有发生。

军营的操练场上。

火器营的士兵正在进行火枪射击训练。

硝烟弥漫,枪声零落。

旁边观摩的一些老营的将领和士兵,看着火枪兵们相对笨拙的装填动作,以及那并不算精准的射击效果,脸上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哼,这玩意儿,看着吓人,真上了战场,怕是不顶用吧?”

一位胡子花白的老将,抚摸着腰间陪伴他多年的佩刀,低声嘀咕。

“装填这么慢,还没等打响第二枪,敌人的骑兵早就冲到跟前了!”

“就是,打得也不准,还容易炸膛伤了自己人,哪有弓箭来得实在?”

“真要拼命,还得靠咱们手里的刀枪!”

类似的质疑声,在军中并不少见。

许多习惯了冷兵器肉搏的老兵,对于火器这种需要小心伺候、威力又不稳定的新武器,本能地抱有不信任感。

他们更相信自己手中的刀剑,更相信个人的勇武和娴熟的格斗技巧。

秘密工坊内,也同样存在着新旧观念的冲突。

林羽推行的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让一些习惯了“慢工出细活”、依靠个人经验和手感的老师傅感到不适应。

“侯爷定的这尺寸,也太死板了!”

一位经验丰富的铁匠,看着图纸上精确到分的标注,忍不住抱怨。

“打铁嘛,火候到了,手感对了,自然就是好东西,哪用得着量来量去?”

“就是,以前咱们师徒相传的手艺,可比这些条条框框管用多了!”

他们抵触那些量具和模具,认为那是在束缚他们的技艺,是对传统手艺的不尊重。

他们更相信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直觉。

而在官僚体系内部,问题则更为复杂。

许多旧官员,对于工坊的技术事务,完全是一窍不通。

让他们去管理一个涉及冶炼、铸造、火药的工坊,或者去监督一项需要精密计算的水利工程,简直是赶鸭子上架。

他们往往只知道下达命令,催促进度,却对其中的技术细节和潜在风险一无所知。

甚至可能因为外行指挥内行,而导致项目延误,或者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层面的阻力,林羽并未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手段。

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事实来说话。

针对军中的疑虑,他组织了数次实战对抗演练。

让装备了火器(手榴弹、少量火枪)的部队,与传统的冷兵器部队,在模拟的战场环境下进行对抗。

演练的结果,往往是火器部队凭借着远程火力的压制和爆炸物的冲击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尤其是在模拟攻坚和防御的场景中,火器的优势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次次的实战演练,如同最有力的证据,逐渐打消了老将们的疑虑。

林羽趁热打铁,鼓励老将和年轻将领一同学习火器战术。

他不再将火器营视为一个孤立的兵种,而是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步兵、骑兵进行有效的协同作战。

比如,让火枪兵在步兵方阵的两翼提供火力掩护。

比如,让炮兵在战前对敌军阵地进行火力准备。

比如,让骑兵在火器打击造成混乱后,发起决定性的冲击。

新的战术理念,在不断的摸索和演练中,逐渐成型。

对于工坊内部的矛盾,林羽则采取了更为柔和的方式。

他组织了技术交流会,让掌握新技术的年轻工匠(如路绍团队的成员),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年轻工匠讲解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老师傅们则分享他们在材料选择、火候控制、细节处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林羽鼓励他们取长补短,将传统技艺的精华,与新的科学方法相结合。

他还设立了技术改进奖励机制。

无论是谁,只要能对现有的生产工艺或工具进行有效的改良,提高效率或质量,都能获得丰厚的奖励和荣誉。

这种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工匠们的创造热情。

一些原本固守传统的老师傅,在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后,也开始尝试着接受和学习。

而对于官僚体系的管理难题,林羽则将目光投向了平西学堂。

他开始有计划地从平西学堂选拔那些在算术、工程、管理等方面表现优异的毕业生,将他们派往秘密工坊或者重要的工程项目,担任管理职务。

这些年轻人,虽然缺乏经验,但他们掌握着林羽传授的新知识,理解新技术的原理,也更认同林羽的理念。

他们的到来,为工坊和工程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专业性。

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工匠沟通,能够更科学地制定计划,能够更有效地监督质量。

新旧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

林羽并未急于求成,他用耐心和智慧,引导着这场变革。

他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证明着新技术的优越性。

他用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着新旧力量的融合。

他用清晰明确的目标,引领着雍凉朝着更强大、更先进的方向,稳步前进。

阻力在逐渐消解,共识在慢慢凝聚。

雍凉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