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被猜忌?我反手统一六国

第91章 创办讲武堂

字体:16+-

离开鹰嘴坡后,林羽又去了其他几个营地。

所见所闻,大同小异。

指挥不畅,训练脱节,新老矛盾……

这些问题就如同是顽疾,广泛存在于整编初期的平西军中。

他不断解决着各种具体的困难。

调整训练计划,更换不合格的教官,调解新老兵的冲突,甚至亲自为士兵们讲解某战术动作的要领。

他就如一个不知疲倦的救火队员。

哪里有问题,就出现在哪里。

他的亲力亲为,极大鼓舞了士气,也让将士们见到了侯爷对改革的决心和对军队的关切。

可林羽心中却越发沉重。

他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雍凉十万大军,营盘遍布,他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着。

零敲碎打的解决问题,终究是治标而治不了本。

问题的根源,在于合适的基层军官数量,远远跟不上整编的需求。

那些被临时提拔起来的年轻军官们,虽忠诚可靠,学习能力也强,可毕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威望。

指望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后独当一面,撑起三三制的骨架,显然还不太现实。

……

夜深人静。

林羽独自一人站在书房的窗前。

月光洒落在庭院中,勾勒出树木的剪影。

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这两三天在各个军营见到的景象。

士兵们渴望变强的眼神,年轻军官的迷茫与挣扎,老兵们的固执与不甘……

如何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才能为平西军培养出源源不断的,既是忠诚又具备现代军事素养的指挥人才?

一个个念头在林羽脑中碰撞和闪烁。

仅仅是依靠从锐字营抽调骨干,或者在实战中摸索成长,速度太慢了,代价也太大。

必须有一个地方,能够系统化、标准化的培养军事人才。

一个可以统一思想,传授战术,锤炼意志的地方!

一个能够成为平西军军官摇篮的地方!

大胆的,甚至是惊世骇俗的念头,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思绪。

创办平西军自己的军校!

一所专门培养各级军官的军事学府!

林羽的呼吸猛然一滞,心脏不受控制的加速跳动起来。

对!

就是这样!

他要在雍凉,建立起这时代绝无仅有的——

讲武堂!

这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疯狂生长的藤蔓,迅速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神。

林羽仿佛已经见到了无数穿着笔挺军服的年轻军官,从讲武堂的大门走出,奔赴各个军营,成为平西军的中流砥柱。

他们不仅懂得三三制的精髓,更拥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坚定信念。

他们将是新军事思想的传播者,也是林羽意志的执行者!

有了讲武堂,人才匮乏的困境将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有了讲武堂,平西军的战斗力,将会实现真正的飞跃!

林羽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猛然转身,快步走到了书案前,铺开一张空白的宣纸,蘸饱浓墨。

写下了‘平西军讲武堂筹备章程’几个大字,力透纸背!

一个宏伟的计划,正在他的笔下,缓缓展开。

……

平西讲武堂筹备的命令,如同惊雷一般,再次在雍州官场与军营中炸响。

这并非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命令。

它代表着平西侯林羽,在颠覆了传统军阵战法后,又要开展新的领域——军事人才的培养。

关于讲武堂的选址,林羽的目标非常明确。

需要一处足够开阔,也要相对僻静和便于管理,又可以容纳数百乃至上千人食宿训练的地方。

而雍州城内,符合如此条件的院落并不算多。

最终,目光落在城西一处废弃几十年的某大族别院。

这座别院占地极广,亭台楼阁虽已残破,可主体结构尚存。

院墙高大坚固,内部更有演武场、池塘、甚至是几片荒芜的园圃。

本身是一处挺好的别院,至于为何荒废至令,无非是其主一家上下,加之奴仆百口人,一夜间被杀!

怨气煞气过重,没人敢接手。

林羽自身是不太在乎的,而且区区的怨气煞气,比得上平西军所经历的战阵厮杀要多么?

这地方,只要稍加修缮和改造,就是一处绝佳的封闭式教学场所。

更重要的是,此地远离闹市,不易受干扰,也方便保密。

林羽亲自进别院转了一圈后,当即拍板。

“就是这里了。”

他站在杂草丛生的庭院中央,环顾四周。

阳光透过残破的窗棂,在布满灰尘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里曾有过显赫的过去,如今却沉寂和落寞。

可很快,这里将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成为平西军未来的心脏。

命令下达后,工匠营立刻进驻。

开始了紧张的修缮与改造工作,破损的屋舍被修葺,倒塌的院墙被重建。

演武场也被平整后再扩大,还按照着林羽的要求,开始挖掘沙坑,堆砌土垒,模拟各种简易的战场地形。

一时间,这处荒废和沉寂多年的别院,变得人声鼎沸,尘土飞扬。

与此同时,讲武堂规章制度的草拟,以及初步教学方向的确定,也在林羽的主持下紧锣密鼓进行。

规章制度的核心,是纪律。

林羽借鉴了前世军校的管理模式,制定了极为严苛的条例。

从作息时间、内务整理、队列行进,再到课堂纪律、操练规范、奖惩措施,无一不细致入微。

他要将绝对服从与令行禁止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学员的骨子里。

至于教学方向,更是颠覆了传统。

不再是空泛的兵法理论,也不再是强调将领个人的谋略。

而是聚焦于实战,聚焦于基层,也聚焦于协同。

三三制的战术精髓,自然是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基础的识图和绘图,军法条例,简易的算术。算术可以用于计算补给、估算距离、甚至简单的炮术计算。

且有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林羽非常清楚,他想培养的不仅仅是懂得如何打仗的机器,更要培养出认同他的理念,忠诚于他的事业,明白为何而战的骨干力量。

这些初步的框架搭建起来,核心问题也随之而来!

教官。

一支军队的灵魂,在于领军的统帅。

而一所军校的灵魂,则在于教官。

林羽对此极为重视,亲自负责教官的遴选。

他首先从军中进行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