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提示接连不断,显示海量暴君点入账,并且标明是“极端血腥镇压”。
最后一场大战爆发在豫州深山,邪教头目聚集数千信徒,想筑坛施血祭。
却被项羽的腾空弩手从高处猛攻,火油箭齐发,烧得山野里惨叫声不绝。
夜风中,地面满是焦尸与破败旗帜,那所谓的“神秘力量”被碾成尘土。
战事平息后,沈明渊亲往豫州巡视,他在废墟前冷冷扫视,没有一丝怜悯。
他知道,这些替旧贵族卖命的邪教终究没有活路,罪有应得。
当地百姓虽惊惧,却只能伏地山呼,称颂皇帝“圣明果决”。
然而,在这片人心惶惶之下,死伤实在惨重。
系统也弹出警示:“宿主民心指数骤降到危险区间。”
沈明渊心中一顿,他明白刀剑虽可保权,却无法长久维系。
大盛真正需要的,不只有恐惧,也需给人活路,才能减少反叛火种。
回京后,他神色冷漠地下旨:对部分囚犯实行大赦,以缓解社会紧张。
又宣布再减免三成赋税,好让农户安心耕作,盼望秋后丰收。
同时,他召集墨子及工部高官,准备大兴水利,整修河渠。
“兴修水利既能利民,也能稳固粮道,事半功倍。”
朝中有人担忧工程浩大,费时费财,短期难见成效。
但沈明渊坚信,这不仅是惠泽百姓,更是巩固国本的关键。
这期间,墨家学宫也拿出了新研造的木牛犁和连枷机,大幅提高耕作效率。
朝廷划拨银两支持地方推广,并沿用商鞅颁行的军功爵奖励办法,激励官员努力推动。
不久后,民间初见成效:部分农户用新式农具后,收成果真提高不少。
舆论风向渐有好转,开始有人称赞皇帝也有“仁政”之一面。
虽声音不算大,却足以让那些仍在观望的百姓重新打量朝廷。
系统这时也给出提示:当“暴政”与“仁政”达到某种平衡,将解锁特殊奖励。
沈明渊看着那提示,神色淡漠。
“先用震慑收拢人心,再用利好栓住百姓,这才算最牢固之策。”
他陆续推动大盛境内多处水利工程,让大量徭役得以开工。
百姓虽劳累,却有工钱可拿,比在战乱中颠沛要强得多。
加之朝廷适时赈济粮食,虽不丰厚,却能保住最低生计。
同一时期,边境传来急报:大盛内部虽趋于安定,却让周边各国心生危惧。
秋风萧条,孤雁南飞。
北疆哨骑飞驰而来,带回惊人的消息:
原来,南楚、东归、戎狄、乌桓、鲜卑、东越、辽东七国已暗中结成联盟。
他们相互勾连,准备了一支规模空前的联合军,声势浩大。
目标只有一个:阻止大盛继续扩张,还想趁大盛尚未彻底复元时,一举削弱乃至覆灭之。
朝堂闻报,顿时惊慌,有人担忧多线开战会力不从心。
赵云与武庚主动请战,项羽于幽州发誓“绝不容外敌踏入半寸疆土”。
墨子连夜赶工,继续强化城防,运来改良弩炮与守城设备。
商鞅着手调度后勤粮械,力图在短期内囤足物资,以防前线断供。
但沈明渊十分明白,七国联军联手,不会只靠一城一地的胜负就能轻易化解。
他猜测敌军定会分兵多路,想多面牵制大盛,让朝廷难以分身。
所以务必反其道而行,逐个击破,绝不能让敌人顺利合流,否则后患无穷。
此时,系统再次闪现,出现数个令人激动的召唤选项:
【孙武(需消耗10000暴君点)——兵家先驱,百战百胜,谋略极致。】
沈明渊心想,若能再得孙武,加上现有的诸葛亮,还有何惧于七国联军?
只是短期内,暴君点或许不够同时召唤其他强者,心下略有纠结。
可他一看系统显示,之前逼宫、斩贵族、平邪徒等举动积累了大量暴君点。
再加上适时推行“平衡仁政”后,系统又额外奖励不少点数。
翌日,他在御书房密议时,再度打开系统,把剩下的暴君点全数投入,召唤孙武。
金光一闪,只见一位皮肤泛古铜色、目光深邃的男子现身,周围隐有肃杀之势。
此人正是兵家鼻祖,孙武。
随后,沈明渊招来项羽、诸葛亮、孙武,一起闭殿商议七国联军来犯之事。
案几上铺开山河形势图,众人屏气汇思。
赵云伫立旁边,听到这几位绝世人物交流见解,既敬佩又振奋。
他相信自己的武勇无可阻挡,但也知对上七国大军,仅凭一身勇猛远远不够。
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道:“七国联盟,利益各异,未必能同心协力。”
“若能离间他们,让彼此互相猜忌,就能各个击破,少损我方元气。”
孙武也颔首:“分其弱者,引其强者,战则常胜。”
项羽则挥着拳掌,大声说:“但凡能让我先破其中一国,剩下的就得胆寒退散。”
沈明渊略加思索,心底已有主意。
“很好,”他说,“既如此,朕决定......”
他声音低沉,目光犀利地望向殿内的诸葛亮、孙武、项羽三人。
然后从案上缓缓拿起一卷军情详报。
诸葛亮微微拱手,低声道:“陛下,当先破其盟约基石,分化其势。若能搞乱他们君臣内部,就不必费力厮杀,也能让敌军自乱。”
沈明渊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诸葛亮稍顿片刻,晃动羽扇道:
“臣可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分赴七国,暗中挑拨离间,
用钱财、利诱、假消息等手段,让他们彼此猜忌,一旦互不信任,就会出现裂隙。”
孙武坐在一旁,轻轻颔首:“离间之计乃兵家常用,正对症下药。
何况七国各怀私心,绝非一条心。”
项羽则朗声道:“若真生内讧,俺领兵便可一击毙命。”
沈明渊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冷笑,下令王黼与杨端密筹此策,选好使者,在行囊中暗藏财物,以便花钱拉拢或诱导对方。
夜幕低垂,御书房仍亮着烛光。
商鞅快步入殿,呈上几卷文案,提出另外更加隐蔽的计策:
“陛下可对部分依赖我大盛商贸的国家暂时断绝贸易往来。”
“如此一来他们经济动**,可从内部动摇同盟根基。”
此言一出,众人暗自称妙。有时不必刀兵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