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傳說

不知名的古國

字體:16+-

白羊王朝WhiteSheepDynasty;AkKoyunluDynasty

土庫曼遊牧部落在伊朗建立的封建王朝。1378~1502年統治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伊拉克北部一帶。因旗幟以白羊為標誌,故名。14世紀中葉,白羊部落聯盟崛起於小亞細亞東部迪亞貝克爾,建立者是卡拉·奧斯曼(1378~1435在位)。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與黑羊王朝長期對峙。

1402年,卡拉·奧斯曼參加帖木兒的安卡拉戰役,帖木兒將迪亞貝克爾整個地區賜給他作為封土。其孫烏尊·哈桑統治時期(1466~1478),國勢大盛。1467年打敗黑羊王朝的統治者傑汗·沙;1468年大敗帖木兒朝阿布·賽義德,占領巴格達,擴張領土南至波斯灣,東抵赫拉特。1473年烏尊·哈桑在泰爾詹為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敗。烏尊·哈桑及其子雅古布(1478~1490在位)時,都城大不裏士各國使節來往頻繁,威尼斯和羅馬教廷與其聯合,以圖共同對付其勢方張的奧斯曼帝國。雅古布死後,子侄輩爭權分裂;1502年,信奉什葉派的薩非王朝伊斯梅爾一世大敗白羊王朝蘇丹艾勒旺德於納希切萬附近之沙路爾。翌年,白羊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雅古布之子穆拉德又被伊斯梅爾擊敗,退據巴格達4年之久。1508年他逃往迪亞貝克爾和土耳其,王朝遂亡。

中世紀土庫曼人在伊朗西部建立的伊斯蘭王朝(1378~1508)。“白羊”係突厥語意譯,音譯為“阿克一科雍魯”。因其旗幟上繪有白羊圖案為標誌,故名。原為土庫曼遊牧部落鬆散的聯盟。據拜占庭編年史載,這一聯盟約於1340年在安納托利亞東部出現,各部落的首領多與拜占庭聯姻。東與黑羊王朝為鄰,二者長期互相敵對。1378年,各部落擁立卡拉·奧斯曼(1378~1435在位)為聯盟首領創建白羊王朝,為帖木兒帝國隸屬。1402年,卡拉·奧斯曼率軍參加帖木兒的安卡拉戰役,帖木兒將伊拉克北部迪亞巴克爾(DiyarBakr)地區封於他。1408年,卡拉,奧斯曼正式脫離帖木兒帝國,定都迪亞巴克爾。尊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為國教。1453~1478年,在烏宗·哈桑(UzunHasan,約1420~1478)統治期間,進一步擴大疆域,國勢強盛。1467年打敗黑羊王朝統治者賈漢·沙赫,1468年打敗呼羅珊帖木兒埃米爾艾布·賽義德,占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伊拉克北部和伊朗西部。遷都大不裏士。王朝在國際事務中起相當作用,各國使節采往頻繁。1464年對外與突尼斯修好,企圖抵禦奧斯曼帝國軍事進攻。1469年曾一度占領伊朗大部。1473年烏宗·哈桑因未得到威尼斯的武器援助,在泰爾詹為奧斯曼軍隊所敗。烏宗·哈桑信仰虔誠,嚴格奉行教法和宗教功課,器重宗教學者,發展伊斯蘭文化。他主持將《古蘭經》譯成突厥文。此間,伊朗薩法維人在土庫曼諸部落間傳播什葉派教義,動搖其原來的遜尼派信仰,以致眾心渙散。15世紀末,王朝分裂,素丹阿爾萬德(al-Wand)和素丹穆拉德(Murad)瓜分國土,分別占據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伊朗中、西部。1502年,阿爾萬德在納希切萬附近的沙魯爾被什葉派薩法維王朝創建者伊斯瑪儀一世打敗,喪失伊朗。翌年王朝末代素丹穆拉德又被薩法維王朝伊斯瑪儀一世擊敗,一度退據巴格達4年之久。1508年他退居迪亞巴克爾後,王朝覆亡。

黑羊王朝(Karakoyunlu)

中世紀土庫曼人在今伊朗西北部建立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王朝(約1375~1468)。“黑羊”係土耳其語意譯,音譯為“卡拉一科雍魯”。因其旗幟上繪有黑羊圖案,故名。黑羊土庫曼遊牧部落原居亞美尼亞的凡湖東部地區,約於1375年建立部落聯盟,為統治巴格達和大不裏士的賈拉伊爾王朝的藩屬。在首領卡拉·穆罕默德(1380~1389在位)時開始強大,據有小亞細亞東部和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1390年其首領卡拉·優素福(1390~1400、1406~1420在位)率兵奪取大不裏士,並定都於此,該王朝獲得獨立。尊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1400年卡拉·優素福被帖木兒帝國軍隊擊敗,失大不裏士後,到埃及避難。1406年卡拉·優素福率兵重新占領大不裏士,後又奪取阿塞拜疆南部、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1410年打敗賈拉伊爾王朝軍隊,占領巴格達,擴境南至巴士拉。1420年優素福死後,其子伊斯坎達爾(1420~1438在位)和賈漢·沙(1438~1467在位)先後繼位,暫時維持了已擴展的領土,並加以治理。1435年,同帖木兒帝國素丹沙哈魯作戰時失敗,被迫稱臣。1447年,在賈漢·沙統治期間,趁帖木兒帝國衰落之機,奪取了伊朗西部,取得了原屬帖木兒帝國的統治權,采用“素丹”稱號。後又兼並了伊拉克部分領土和阿拉伯半島東部沿海地帶,成為西亞的伊斯蘭大國,在政治、軍事、文化和行政組織各方麵都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1466年,賈漢·沙企圖奪取白羊王朝屬地迪亞巴克爾,結果戰敗被殺。1468年被白羊王朝素丹烏宗·哈桑的優勢兵力打敗,黑羊王朝滅亡。

亞齊(Atjeh;Acheh;Achin)

古國名。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北部。16世紀初葉至20世紀初葉統治蘇門答臘北部及馬來半島一些地區的伊斯蘭教王國,是馬來群島一帶的貿易中心。又稱啞齊。由亞齊人所建,故名。首都哥打拉查(今班達亞齊)。十七世紀初期,達於鼎盛。勢力所及,包括蘇門答臘西海岸全部,並征服馬來半島許多地方。後衰落。葡萄牙、荷蘭入侵時期,反抗殖民侵略頗力。由於英荷矛盾得以保持獨立。1873年,被荷蘭所滅。

1511年葡萄牙人侵占馬六甲後,許多穆斯林商人被迫遷往亞齊等地。各國商船被迫另沿蘇門答臘西岸經巽他海峽進入印尼群島。因此,位於這條航線北端的亞齊開始繁榮。第一任蘇丹為阿裏·穆哈雅特·夏。

1521年,亞齊擺脫比提爾王國的統治後,發動一連串“聖戰”,以圖趕走葡萄牙殖民者,控製胡椒產地。1547年亞齊對葡萄牙人發動強大進攻,幾乎攻陷馬六甲。亞齊同葡萄牙殖民者的鬥爭一直持續到1575年。1564年亞齊進攻柔佛王國,擄走蘇丹,摧毀柔佛城。

伊斯坎達爾·幕達(1607~1636在位)是亞齊王國著名的蘇丹。在位時亞齊的勢力達到高峰。亞齊王國疆域西達英德拉甫拉(今米南加保地區),東至西亞克。還征服了彭亨、吉打和霹靂,取得馬來半島的胡椒和錫產地。1613年和1615年,伊斯坎達爾·慕達兩次進犯巴都沙哇爾。1629年,他進攻馬六甲,但為葡萄牙、柔佛和北大年的聯合艦隊所敗。17世紀40年代柔佛乘機向西亞克和英德拉基利擴張。60年代以後,米南加保逐步掙脫亞齊的羈絆,馬來半島諸國由於得到荷蘭的支持也擺脫亞齊的控製。17世紀末,亞齊對胡椒貿易的控製也被荷蘭打破。1873年3月荷蘭派違禁小說請刪除入侵亞齊。次年1月占領亞齊首都和王宮,蘇丹馬赫穆德·夏被迫撤往山區,不久病故。亞齊人民在新蘇丹和伊斯蘭教首領杜固·烏瑪的領導下繼續進行抗荷鬥爭,長達30年之久。1913年亞齊淪為荷蘭殖民地。

1949年印尼脫離荷蘭殖民獨立,並以武力占領亞齊。然而在這之前,亞齊從未被荷蘭正式統治過,因此,亞齊分離主義者認為亞齊應有權決定自己是否加入印尼。1976年,武裝組織自由亞齊運動成立,以暴力方式爭取獨立。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引發的海(蟹)嘯嚴重摧毀亞齊。

2005年7月17日印尼政(蟹)府和亞齊分離主義人士在芬蘭達成協議,宣布8月中在赫爾辛基,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12月,印尼軍方完成大部分撤軍,結束近30年的流血衝突,和平露出曙光。2006年7月11日,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了《亞齊自治法》,賦予亞齊省地方政(蟹)府更大的自治權。

赫曼尼素丹國

中世紀印度德幹北部的伊斯蘭教國家(1347~1526)。亦譯“巴曼王朝”。1347年,由原阿富汗的突厥貴族後裔哈桑(Hasan,1347~1359在位)創建。他宣稱其祖先係波斯王巴赫曼,故名。德幹地區原為德裏素丹國領地,在圖格魯克王朝素丹穆罕默德統治末期,國家開始分裂。當時任古爾巴加地區軍事將領的哈桑趁機宣布獨立,自稱素丹,取號為阿拉·穆紮法爾·烏德?ぐ吐?ど常?ǘ加詘⑷??偷?即古爾巴加)。以古爾巴加地區為基地,先後征服了果阿、達波爾、科爾哈浦爾和德林加納等印度教王公統治的小邦,迫其稱臣納貢。將領地劃分為古爾巴加、德拉塔巴德、比拉爾和比達爾4省,派總督管理。王朝信奉遜尼派教義,實行伊斯蘭教法,將伊斯蘭教傳播到新征服地區。穆罕默德·沙(1357~1373在位)執政時,多次與南部信奉印度教的維查耶那伽爾國等抗衡,鞏固了王朝的疆土。

穆罕默德·沙二世(1378~1397在位)執政時,王朝由征戰轉入安邦治國。他勵精圖治,健全國家製度,始設宰相和大臣會議,休養生息,減輕賦稅,發展農業和商業,修建清真寺,開辦宗教和世俗學校,資助和庇護穆斯林學者,興辦伊斯蘭文化教育,尊奉蘇菲派著名學者為朝廷宗教導師,在各地敕建“紮維葉”,傳經布道’,使蘇菲主義學理得到廣泛傳播。艾哈邁德·沙(1422~1435在位)統治時,再次征討維查耶那伽爾國,兼並瓦蘭加爾國部分領土,並征服了德林加納的印度教王公,擄獲大量戰利品。1424年,遷都於新城比達爾,後發展為伊斯蘭教文化中心。自素丹胡馬雍執政時,任用軍事將領馬哈茂德·加旺(1463~1481在位)為宰相,連續輔佐3代素丹,握有實權,勵精圖治,在政治、軍事、經濟和外交等方麵政績卓著,此時,為王朝的鼎盛時期。國土橫跨印度中部,東西均達於海,其勢力伸入南北部分地區。1490~1518年間,地方割據勢力崛起,王朝無力控製,各行省總督相繼宣布獨立,國力日衰。王朝分裂為比賈布爾、阿赫默德拉加爾、戈爾康達、貝拉爾、比達爾等5個獨立小邦。1526年,王國大臣阿米爾·巴裏德推翻素丹,自立為王,巴赫曼尼王朝滅亡6至1687年,5個小邦先後被莫臥兒帝國素丹奧朗則布征服

薩多查依王朝(Sadozais)

近代阿富汗伊斯蘭教王國(1747~1818)。亦稱杜蘭尼王國。由坎大哈阿布達裏部族薩多查依氏族的酋長艾哈邁德·沙赫·杜蘭尼(AhmadShahDurani,1724~1773)創建。16~17世紀時,阿富汗先後被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和波斯的薩法維王朝所瓜分。1736年波斯軍將領納迪爾·庫利汗奪取波斯王位,1738年率軍攻占阿富汗坎大哈時,艾哈邁德被俘虜,後在波斯軍隊中服役,因屢建戰功,被納迪爾擢升為阿富汗人所組成兵團的指揮官。後艾哈邁德趁納迪爾在呼羅珊遇刺身亡、波斯處於內亂之機,率其部離波斯南下攻占阿富汗坎大哈地區。1747年,在伊斯蘭教蘇菲派長老主持下,各部族酋長在坎大哈集會,經過激烈競爭,推舉艾哈邁德為阿富汗沙赫,號稱“杜蘭尼”(即珍珠中的珍珠),重建都城坎大哈,創建阿富汗人的第一個伊斯蘭教王朝。他在位期間,南征北戰,平定了國內叛亂,打敗波斯入侵者,實現了阿富汗的統一,確立了國家製度,開拓了疆土。在1747~1770年間,曾兩次入侵波斯,先後征服赫拉特、內沙布爾、馬什哈德,占領阿姆河以南地區,迫使布哈拉納貢。曾9次入侵旁遮普,兩次擄掠德裏,擊敗了馬拉塔人和錫克人,迫使莫臥兒帝國皇帝割讓了旁遮普、木斯坦、信德和克什米爾,並擄掠了大量財富,奠定了阿富汗王國的基礎。王朝在全盛時期,其疆域東起印度旁遮普,西至裏海,南臨阿拉伯海,北包巴爾赫,成為18世紀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第二大伊斯蘭強國,並與印度莫臥兒帝國相抗衡。

1773年,帖木兒·沙(TimurShah,1746~1793)繼位並遷都喀布爾後,因王室內訌和各部族之間矛盾,地方割據勢力發展,巴爾赫和信德等行省總督相繼獨立,加之國家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國勢開始衰落。1818年,巴拉克查依族各部落酋長聯合舉兵叛亂,攻占喀布爾,推翻末代國王沙·馬哈茂德(1809~1818在位),薩多查依王朝遂亡。

薩多查依王朝是一個軍事封建國家,其政治製度沿襲了印度莫臥兒帝國和波斯納迪爾王朝的行政管理,並保留有部落軍事民主製的殘餘。國王由部落酋長會議推舉,擁有軍事、行政、執法和收稅的最高權力。王朝封建的土地製度占主導地位,雖保留有以部落為單位的土地公共占有形式,但部落酋長、貴族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王室和高級軍政官員領有大量封地。王朝主要經濟來源是稅收和戰爭中掠獲的大量戰利品,並鼓勵商業和過境貿易,增加國家稅收。王朝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遵從哈乃斐學派教法。國王以伊斯蘭教的保衛者自詡。從中央到地方及軍隊選派伊斯蘭教學者擔任法官,設有執法機構,掌管司法和宗教大權。中央、行省和軍隊中的大‘法官由國王任命。伊斯蘭教的著名長老在朝廷作為國王的宗教顧問參予國事,宗教學者、毛拉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王朝在轄地內的主要城市興建和擴建清真寺,修建蘇菲派修道院和謝赫的墓地,並賜予清真寺瓦克夫地、免交賦稅。王朝重視發展伊斯蘭學術文化,大量刊行《古蘭經》、聖訓和宗教著作,在清真寺附設宗教學校,培養毛拉和官吏魯準許中亞和印度的蘇菲派遊方傳教師到各地傳播蘇菲主義學理,培養門徒。坎大哈和喀布爾城經新建,經濟繁榮,學者雲集,清真寺林立,成為政治、經濟和伊斯蘭文化中心。

德裏蘇丹國

13~16世紀突厥-阿富汗軍事貴族統治北印度的伊斯蘭教區域性封建國家的統稱。以其建都德裏得名。

1206年,阿富汗廓爾王朝統治德裏的總督庫特布-烏德-丁·艾巴克自立為統治印度的蘇丹,定都德裏,標誌著德裏蘇丹國統治印度的開始。其後的320年間經曆了彼此沒有家族關係,甚至沒有種族關係的5個王朝、32個蘇丹的統治。5個王朝是:奴隸王朝(1206~1290)、卡爾吉王朝(1290~1320)、圖格魯克王朝(1320~1414)、賽義德王朝(1414~1451)、洛迪王朝(1451~1526)。

卡爾吉王朝的蘇丹阿拉-烏德-丁·卡爾吉是德裏蘇丹國統治印度時期最強大的穆斯林君主。他擺脫伊斯蘭教神學家烏萊馬的控製,整頓財政和行政,加強中央集權,建立47萬人的精銳騎兵部隊。對拉傑普特諸邦發動猛烈攻勢,占領奇托爾、蘭桑博爾、烏賈因,並打開了向德幹擴張的道路。圖格魯克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伊本·圖格魯克4次派大軍遠征南印度,領土擴大到科佛裏河以南,行省增加到23個,使德裏蘇丹國家一度達到極盛時代。此後,由於南印度印度教地區維賈亞納加爾王國的興起和菲羅茲·圖格魯克削弱中央政(蟹)府對地方封建主大賈吉爾達爾力量的控製,德裏蘇丹國家逐漸走向衰落。1398年,帖木兒入侵印度並占領德裏,給本已分裂的德裏蘇丹國家以致命打擊。各省總督紛紛獨立,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淪為僅統治德裏及拉合爾地區的小邦。在1526年第一次帕尼巴特戰爭中,阿富汗人失敗,德裏蘇丹國為成吉思汗後裔建立的莫臥兒王朝所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