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爭大唐

第一百八十八章廷議之變(中)

字體:16+-

初升的朝日炫耀出道道柔和的金光,將雄偉的太極殿渲染得分外巍峨端莊,離得越近,那種撲麵而來的肅穆就越發逼人,很是有種讓人想要頂禮膜拜的衝動,盡管李貞早已習慣了上朝,也早已沒了那等新鮮與期待的感覺,可此時走在官道上,李貞的心情卻還是不免有些子緊張,沒錯,就是緊張,無他,此次早朝不同往日,乃是奪嫡序幕的開始,一旦開始,那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回頭已無可能,有進無退,勝生敗亡,其中再無轉圜的可能性,饒是李貞心性沉穩,到了此際也依舊不免心潮澎湃,險些難以自己。

罷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賭了!待得隨眾踏上了太極殿的台階,李貞略一停頓,抬頭看了眼大殿門口的牌匾,深深地吸了口氣,穩定了一下心神,自失地笑了笑,將患得患失的心情拋諸腦後,大踏步地走入了大殿之中。

或許是早已意料到今日早朝的不同尋常,也或許是念及父子爭鬥,而心中有所不忍之故,李世民並沒有如同往常一般早早出現在大殿上,而是任由滿朝文武在大殿上等候了近半個時辰,甚或連個告知都不曾有。

“皇上駕到!”就在眾臣們等得心焦而竊竊私語之際,一聲尖銳的太監嗓音響了起來,一起子宦官簇擁著李世民從後殿轉了出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一見李世民總算出來了,文武百官們忙各自收斂心神,跪倒在地,三呼起萬歲來。

李世民大步走到大殿中央的龍椅上坐定,臉色平靜地虛抬了下手道:“眾卿平身。”

“臣等謝主隆恩。”滿朝文武依著慣例謝了恩,各自起身站好,可就在此時,李世民卻並沒有如同往常一般等著大臣們出列奏事,反倒是率先開口點起了名來:“李貞。”

啥?老爺子想搞啥子來著?李貞一聽老爺子第一個就叫到了自個兒的頭上,頓時愣了一下,搞不清老爺子究竟唱的是哪出戲,可老爺子既然開了口,李貞自是不敢怠慢,忙大步走出宗室隊列,一頭跪倒在地道:“兒臣叩見父皇。”

李世民並沒有叫起,而是饒有深意地掃了眼李貞,很是平淡地問了一句:“爾自領旨籌備武舉事宜,時至今日已三月有餘,如今可有章程?”

嗯?咋整的?老爺子好端端地為何突然問起此事了?厄,該不會是打算給今日的早朝定個調吧?難不成老爺子試圖避開諸臣上本言及內廷那樁醜聞?李貞心裏頭疑竇叢生,不過臉上卻平靜如昔,恭恭敬敬地磕了個頭道:“回稟父皇,兒臣自領旨以來,不敢有絲毫懈怠,經兵部同仁及禮部李尚書並一幹同僚之通力配合,現如今章程已基本完備。”

“那好,就說說罷,朕聽著呢。”李世民很是滿意地點了點頭,笑著說了一句。

該死,老爺子還真是打算定朝議的調了,媽的,沒門!李貞一聽之下,心中頓時有些子憤然——扳倒胡家叔侄固然是斬斷了李泰在宮中的爪牙,可那僅僅隻是個開頭罷了,李貞真實的用心在於對付長孫無忌,若是內廷醜聞就此淡化,李貞先前的安排豈不是全都落到了空處?問題是老爺子已然發話,不答又不成,可把李貞給鬱悶壞了,無奈之下,隻好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緩緩地開口道:“父皇明鑒,兒臣以為武舉科乃是我大唐後備武將之重要補充,勢不可輕率,故此,兒臣將武舉分為正科與絕倫科兩類,正科先考弓馬,科目為先步射,後騎射,合格者進入策論環節,以《孫子兵法》、《黃石公三略》、《太公六韜》、《魏繚子》、《心書》、《吳子》以及《括地誌》為武科七經,是為考試之範疇,以策論高下為定奪,勝選者進入沙盤推演,以曆代戰例為考核之依據,策論優勝者進入最後一場,是為校場比武,以三場總排名第一者為狀元,二者為榜眼,三者為探花,其餘名次與科舉同,武進士以上者可進入我大唐軍中任官職;在此之外尚有絕倫科,其意在選拔文雖有差,然武藝實出眾者,不考策略,唯憑武藝,分弓馬與校場比武兩科,優勝者亦與正科同,所不同的是正科三年一大比,絕倫科為恩科,何時舉行皆由聖裁。”

“武科亦分州試、道試、殿試三級,州試優勝者為武秀才,道試優勝者為武舉,殿試優勝者為武進士,唯有武舉之人方可進京大比,絕倫科則不限身份。各州、道中試之武秀才、武舉之名額按人口計數有差,殿試取則僅取武進士三十六名,狀元、榜眼、探花為一甲,傳臚以下至第十名為二甲,其後為三甲,所取中之武進士俱有選官之資格,由兵部遴選所任缺各官職,並由吏部審核,父皇恩準,而後方能成事,京中大比各科目之考官由父皇裁定,以兵部、吏部、禮部之官員出任,州試、道試由各州、道之相應官員主持,朝廷派員督察,以確保公平選拔,由各道之禦史監督武舉之選拔程序,以防弄虛作假之虞。此章程為兒臣及李尚書共同擬定,望父皇明察。”

李貞暢暢而談,將整個武舉科的構思和盤道了出來,雖說其中大部分是借鑒了後世武舉科的內容,但還是有不少自己的東西,畢竟大唐此際武風極盛,可識字的武人卻尚不多,整出個絕倫科來也算是給了那些出身微寒而無法讀書的武人一個出頭的機會,李貞所奏之事放之後世並無甚奇特之處,可對於此時的大唐來說卻是劃時代的構思,前無古人的創舉,更難得的是李貞所言條理清晰,絲毫不曾留下漏洞,算得上是老成謀國之言,待得李貞奏答一畢,滿朝文武先是一片肅然,而後竊議之聲大起——李貞所奏之武舉雖是可行,但卻觸犯了朝中的潛規則,畢竟如今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大多是世襲之輩,從科舉出來的官吏少之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低級官吏,連參與朝議的資格都沒有,李貞這法子真要是實行了,對於朝中顯貴的世襲之路必然要造成極大的衝擊,隻不過因著李貞在軍中的威望極高以及朝臣們的私心難以擺上台麵的緣故,實不好當庭反駁,隻能是私底下交換著看法罷了,一時間滿大殿嗡嗡之聲大作起來,卻無人敢站出來指責李貞的不是。

“諸位愛卿對此可有何見解?”李世民沒想到李貞僅僅短短的三個多月時間便能將章程整理到如此詳盡的地步,心中自是嘉許不已,不過卻並沒有就此表態,而是環視了一下亂哄哄議論著的朝臣們,很是平靜地問了一句。

得,李世民此話一出,原本正自議得熱鬧的文武百官們反倒靜了下來,人人三緘其口,一時間竟無人出頭去質疑李貞,大殿裏寧靜得有些子詭異起來。

別人不急,魏王李泰可就有些急了——值此奪嫡之爭即將全麵展開之際,若是真讓李貞辦成了此事,威望之高隻怕他拍馬也趕不上了,可麻煩的是當初提議武舉之時,李泰自己正是發起人之一,這會兒要想出麵反對,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再說了,憑他自己的能耐還真無法從李貞所說的這些章程中找出啥漏洞來,可內心裏卻又不甘心讓李貞得了如此大的彩頭,無奈之下,隻能暗地裏拚命地給自己一邊的心腹們打著手勢,讓眾人出麵質疑此章程。

“陛下,老臣以為越王殿下所言雖是有理,然,其中實有不妥之處,其一,我大唐屢經征戰,自有名將無數,若是從武舉中大肆選官,恐寒了將士之心;其二,依越王殿下之章程,便是走卒販夫亦能參與武舉,若如是,士大夫之顏麵何在?其三,未經戰陣之輩驟然居之高位,恐難勝其職,豈不聞當年趙括紙上談兵葬送四十萬趙兵之舉乎?故此老臣以為此事還是暫緩為宜。”就在一片尷尬的寧靜之中,黃門侍郎韋挺站了出來,暢暢而言地說道。

韋挺,雍州萬年人,隋民部尚書韋衝之子,與李建成乃是總角之交,曾是李建成的心腹手下,玄武門之變後被貶嶺南,旋即於貞觀初年回京任主爵郎中,後遷尚書右丞,又遷黃門侍郎,其女為已死的齊王李祐之正妃,不過其並非李祐一係的人,而是魏王李泰的重要心腹。

媽的,老四那廝就是沉不住氣,他娘的,這回被老爺子牽著鼻子走了,該死的!李貞一見韋挺跳了出來,心頭頓時火起,到了此時,李貞又怎會看不出老爺子的用心何在,左右不過是避開宮中話題,誘使李泰先行發招,造成二王對立之局麵,從而將主動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要想破解眼下這個局麵,擺在李貞麵前的隻剩下一條路——速戰速決,盡快將武舉這個話題打發過去,給吳王李恪發動攻勢留出足夠的時間,要想做到此條,那就必須將韋挺徹底駁倒,不給李泰一係的人馬留下一絲反擊的機會,故此,李貞並沒有急著開口,而是默默地跪在地上,等著魏王一邊的人馬全跳出來再行淩厲一擊。

“陛下,微臣以為韋侍郎所言極是。”

“陛下,此事尚須慎重為妥。”

“陛下,臣同意韋侍郎之言,此武舉之事表麵上看起來大利於國,實則有損軍心士氣,斷不可輕忽,還需再詳加研判為荷。”

……

果不出李貞所料,韋挺剛一出言,魏王府一係的朝臣們立時站出了一大幫,其中不凡杜正倫、芩文本這樣的重臣,到了末了,那些個不是魏王一係的人馬也紛紛出列表示反對武舉的實行,隻不過大多數以文官居多,武將隻有段誌炫等寥寥數名老將。

一幫子老臣扯來扯去都無甚新意,左右不過是門閥之論罷了,這令李世民心裏頭不免有些子失望——李世民雖是出身權貴之家,又貴為天子,可憑心而論,他卻不是個很重出身門第之人,實際上,李世民對世家門閥是極為深惡痛絕的,否則當初也不會下令吳王李恪去重修《氏族誌》,再者,當今朝中武將是不少,可大多都是年過五旬的老將,至於青年將領中真能擺上台麵的算來算去也就李貞、秦懷玉等寥寥數人,一隻手都能算得過來,要不當初選拔征討薛延陀大軍之先鋒官也就用不著來個校場比武了,在李世民看來,李貞所上的奏章恰好能解決眼下武將青黃不接的局麵,隻不過一來如今群臣齊起反對,二來李世民也還有別的考量,故此,李世民並沒有開口支持李貞,而是沉默了好一陣子之後,這才看著兀自跪倒在殿前的李貞道:“貞兒,對諸大臣之見解爾有何解釋?”

解釋?嗬嗬,好一個解釋!這解釋起來還不就沒個完了!到了如今,李貞心裏頭已經徹底明白了老爺子的用意,無論李貞解釋不解釋,跟魏王李泰都算是對上了,彼此間已經算是扯破了臉,緩和的餘地已經不大了——按李貞與李恪私下的協定,今日早朝本就隻打算以扳倒胡家叔侄為目的,並沒有打算徹底跟魏王扯破臉,甚至也不打算提出立後的爭議,一切先按兵不動,等著魏王先發招,而後再來個見招拆招,卻不曾想被老爺子橫裏插上一杠子,全盤計劃幾乎已處於崩潰的邊緣了,心裏頭的邪火不肖說是大得很,隻不過當著老爺子的麵,哪有李貞發作的餘地,沒奈何,李貞也隻能輕輕地皺了下眉頭,將思緒整理了一番,開口道:“父皇明鑒,韋侍郎之言不過是酸儒之見罷了,趙括者,虎父之犬子耳,隻配坐而論道,上陣則是軟腳蟹而已,不值一提,其之所以能驟然居高位,左右不過是仗著其父之名望罷了,跟世襲又有何不同?其又何曾有真材實學,若是此等樣人參與武科,便是武舉都通不過,又何談能領兵四十餘萬?是故,兒臣以為武舉出來之幹才定當勝過那些無能的蔭襲之輩,此其一也;其二,古人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今我大唐故是屢經征戰,然善戰之士眾多,能通兵略者少,且諸老將軍皆年事已高,若無武科,後備人才從何而來?倘若不幸出一趙括,大唐之顏麵何在?至於出身門第則更是可笑,豈不聞樊噲乃屠狗輩,劉備不過一賣席之小兒,古今名將中出身卑賤者不計其數,即便是本朝怕也不少罷,若依韋侍郎所言,這些名將豈不是該一輩子屠狗賣席乎?此等不思進取之言,請恕兒臣不敢苟同!”

李貞這番話說得極不客氣,相當於往所有出列的朝臣臉上猛扇了一個大耳刮子,咚咚作響不說,還疼得緊,偏生這番話條理清晰,有根有據,那起子大臣們盡自臉上發燒,卻找不出絲毫的破綻來加以反駁,鬧得人人臉上無光,卻又無可奈何,隻能是訕訕地退了下去。

李貞生性沉穩,甚少在朝中長篇大論,有事之時推托的多,主動伸手的少,一手太極功夫玩得出神入化,從不輕易與人發生爭執,這還是第一次當眾說出如此的長篇大論,言辭之逼人,詞鋒之尖銳,大異其往日的為人,如此做派不單朝臣們為之側目,便是李世民也看傻了眼,愣愣地瞧著李貞,一時間竟然忘了開口,好半會之後,見眾朝臣都不再開言,李世民眼中掠過一絲異色,揮了下手道:“諸位愛卿可還有甚不解之處?”

不解之處自然是有的,滿殿大臣中不服氣的大有人在,可此時見李貞如此伶牙俐齒,絲毫不給人留半點情麵的架勢,哪還有人願意上前去平白得罪了李貞,再說了,就算有心上前理論一番的大臣們要想從李貞的話裏挑出毛病來也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大家夥一時半會也做不到,場麵立時冷清了下來,就在此時,宗室隊列中行出了一人,卻是晉王李治,但見李治急走數步,跪倒在李貞的身邊,顫著聲道:“啟稟父皇,兒臣以為八哥所言甚是,此乃利國之大事,兒臣懇請父皇恩準。”

老九?媽的,這小子啥時候變得如此大膽了?李貞一見是李治站出來支持自己,不但沒有高興,反倒起了疑心,再想起上朝前李治說過老爺子要他從即日起開始早朝的話,一股子不祥的預感立時湧上了心來。

果然不出李貞的所料,李治才剛一開口,李世民立時讚許地點了下頭道:“雉奴說得好,這折子朕準了。”老爺子話說到這兒,停了停,又接著道:“雉奴,你也不小了,該是曆練一下的時候了,也罷,這折子上的事就交給爾去辦好了,若有不明之處,多跟你八哥探討一、二。”

什麽?我靠!你個死老爺子的,敢情您老打的就是這個主意,媽的,老子栽樹,老九摘桃,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麽!李貞一聽之下,頭腦頓時嗡地一聲,險些就此炸開,好在城府深,強自忍了下來,默默地跪在那兒,啥話都不說,倒是李治卻是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磕著頭道:“父皇明鑒,孩兒不曾有曆練過政務,恐有疏失,還是請八哥為主,兒臣願意輔助八哥成此大事。”

“誰人也不是天生便能辦事的,不會可以學到會麽,這樣好了,若是不懂,可以來問朕,也可以去問問司徒,就這麽定了罷。”李世民不以為意地揮了下手道。

“這……”李治略一遲疑,看了眼李貞不敢接口。

媽的,老九這個混球既要當婊子,還要立貞節牌坊,狗日的!李貞心裏頭歪膩透了,可卻又無法發作,隻能是笑著點了點頭道:“雉奴不必擔憂,若有何疑難之處,哥哥定會全力支持的。”

李治見李貞表了態,這才恍若大鬆了一口氣般對著李世民磕了個頭道:“兒臣領旨,謝父皇隆恩。”

“嗯,爾等兄弟當齊心協力,辦好此事,下去罷。”李世民笑著揮了下手,示意兄弟二人退下。

媽的,虧了,待會兒要是不能扳回來,老子可就虧慘了!李貞肉疼得很,卻又沒敢多說什麽,隻能是老老實實地磕了個頭,退到一旁不提,可就在此時,監察禦史姚鵬突然從文官隊列裏疾步走了出來,高聲道:“啟奏陛下,微臣有本章在此!”

好!總算是來了!一見到姚鵬站了出來,李貞立時精神一振,眼中閃動著期頤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