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青也沒打算拒絕。
這男人啊,身上還是一文錢都沒有比較好。
而幫幾個侄子出去書院的束脩,方青青當然也不會拒絕了,本來就是黎修平的銀錢啊。
當年他讀書筆墨紙硯什麽的都是家裏給買的,那個時候也是黎大郎黎二郎一起供的他。
於是就這麽決定了,第二天黎修平去上職之後,方青青就去找黎二郎黎二嫂。
說明了還是想讓孩子們去報名明德書院的事情,“三郎哥哥說束脩他出,而且隻是報名,還不一定能考得上呢。”
就連石氏在聽說了明德書院需要交納的束修之後都有點猶豫了,她小聲的咕噥著:“當年三郎去讀書,可都是不要束脩的。”
一開始,是老先生覺得他資質好不忍埋沒了主動收他入學不要束脩的。
後來去了鎮上的私塾,因為黎修平讀書讀得好,每個月可以拿到獎勵也不需要再交束脩。
縣學府學黎修平都是考進去的,特別是中了廩生之後,可是每個月都能領到錢的。
舉黎家全家人之力,齊心供著三郎讀書,這是以前的說法。
話是這樣沒錯,這也隻能擱在村子裏說,別說是來了京城哪怕隻是在縣城來往見到的銀錢更多之後。
石氏早就明白了,三郎是個有本事的,能夠一路讀書大多還是靠他自己;
以及,媳婦的好福氣。
真正家裏人給他出的銀錢,三瓜倆棗的,一年下來可能也沒超過二兩銀子。
可是現在幾個娃在京城讀書,光是束脩,每個娃都不止這個錢數。
石氏就有些心疼了,哪怕三郎說這個錢他來出。
有心想要阻止,想了想,到底還是沒有開這個口。
一個家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齊,以往老大老二家的都覺得她偏心老三了。
這要是阻止了,隻怕三兄弟之間都要開始鬧矛盾呢。
但是,這可是四個孩子,加起來都超過十兩銀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