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
主裁判吹響了下半場比賽開始的哨聲。
果然,正如柳鴻笙所預料的,在下半場比賽開始後,捷克斯洛伐克國青隊的陣型,由原來的4-4-1-1陣型變更為3-5-2陣型。
科塔維奇的目的很明確,把米羅斯拉夫-斯托赫的位置向前推,讓米羅斯拉夫-斯托赫和亞當-內梅克形成一左一右兩把尖刀。
這兩把尖刀,隻要有一把能夠插進華夏國青隊的心髒,就一定會引起連鎖反應。
可科塔維奇沒想到的是,華夏國青隊的陣型也做出了改變,在後衛線和中場之間,增加了兩名掃**型後腰。
如你所知,在綠茵場上,後腰的典範是裏傑卡爾德,優雅後腰的典範則是雷東多。
至於掃**型後腰,則非克勞德-馬克萊萊莫屬。
鄭曉光就吃過克勞德-馬克萊萊的苦頭。克勞德-馬克萊萊憑借自己凶狠的搶斷,以及精準的跑位,遏製了鄭曉光很長時間。
如果不是因為鄭曉光擁有係統這個大殺器,拜仁一線隊早就被皇馬一線隊轟成渣了。
盡管,麻逸和許良沒有辦法和克勞德-馬克萊萊媲美,但攔截米羅斯拉夫-斯托赫和亞當-內梅克卻是綽綽有餘。
亞當-內梅克很鬱悶,不管他有球跑動還是無球跑動,隻要他進入麻逸和許良的防守區域,就會被麻逸或者許良貼身盯防。
米羅斯拉夫-斯托赫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不過米羅斯拉夫-斯托赫的球商較高,他在突進時,盡量尋找麻逸和許良的防守空擋。
下半場比賽進行到第十五分鍾二十一秒的時候,米羅斯拉夫-斯托赫終於發現了麻逸和許良的防守空擋右邊路。
於是,米羅斯拉夫-斯托赫毫不猶豫地帶著腳下的皮球,衝擊華夏國青隊的右邊路。
在左邊路負責防守的是鄭曉光和汪盛。眼瞅著米羅斯拉夫-斯托赫帶著腳下的皮球直撲汪盛防守的大禁區左側,鄭曉光立刻回撤,協助汪盛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