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呆住了

荀子试车

字体:16+-

邯郸是一个涟漪。

也就是说,邯郸是一个波,一记强劲的W**E。它始自一小片自有永有的空地。

空地是一种风不改向的地方。土像水一样平,风横贯南北,冻死的鸟随风疾飞,直到开春才会掉下来。

圣经里叫旷野,旷野里有羊,有荆棘,适当有火。而在黄河流域,并没有神迹,不会有说话声从云中传来,不会有火在石头上刻下呵呵两个字,更不会在有泉水在蚁穴里喷出来。也没有旷野这种说法,人们非常节省,不会用两个复杂的字形容一个无谓的事物。他们喝完了粥,指着荒无人烟的空地,说没事不要出去。

邯郸的第一件事,一个不明瞬间,就从这里开始。

有一天,一个人在黄河岸边挖了一个坑,然后走了。后来坑被发现,人们围成一圈,抬头看看星相接着往下挖,有水渗出来,成了井,更多的人陆续过来饮马驻足,酿酒打铁洗衣舂米,地上开始有孩子与狗在跑,邯郸出现了,在大地上热气腾腾的一片,声势浩大地越过两千多年,向未来绵延下去。

目前没有史料表明,挖坑的那个人不是荀子。就是他在一小块从无人迹的空地上,用一个坑开启了邯郸。

荀子是春秋时期最难揣摩的人之一。那时候人们安于现世,对大部分事情都只是哼一声,米就是米,米不是什么饱暖,无关什么社稷。但荀子是一个异类,他非常飘忽,是那种吃完饭会发一会呆的人。

史书说荀子出生于邯郸建城之后,是一个卡在儒家门口的学者,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荀子的身世不可考证,他的著作也大都草率模糊,有的是错的,有的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传世名言显然是废话。

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做学问只是一个幌子,他每天最重要的事,其实是试车。

荀子有空就会出门,“我去试车了。”

然后他带上干粮,驾车反复经过黄河两岸。马车每掠过一棵树,荀子心里都会响起叮的一声,这种掠过树林的节律是一种绵长的打击乐,令人沉迷。然后在太阳西斜的时候,他在鹤壁一带的荒野之中下车,走来走去。

其实试车也是一个借口,荀子真正要做的事,是寻找无人到过的空地,并且偷偷播下这个地方的第一件事。

开始的时候,荀子把刻有自己作品的木简均匀地丢下去,“勿怨天,勿尤人”、“操弥约,事弥大”之类的,期望有人捡到这些木简,并参透上面的提示。但很快意识到,这种没有用的仪式癖好是在浪费精力,他试着用更方便携带的黍子撒下去,随它们四处生长。甚至什么都不用,只是点火,挖坑,大喊,拔起小树,扯断蛇。

开始是十步一事,后来荀子失去耐心,他开始不分横竖随手乱涂。

反反复复,这是一件寂寞的工作,几百里的荒草之中,连一个耻笑他的人都没有,没有人指着他说“看那个人像个傻子”,也没人试图偷他的马。

许多年之后,江河湖海在大地上四处腾挪,大部分事件的种子已被时间湮没,但也有许多未来的大事已经在鹤壁和安阳一带悄悄酝酿,并波及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方。

1916年,一战之中最惨烈的索姆河战役,源自一个刻着“蟹六跪而二螯”的木简,北美野牛的灭绝则与黄河岸边的一棵毛白杨有密切关系。而邯郸城自然就来其中一个坑。

而荀子本人,既是结果,也是某些最初的事件之一,据信他本人引发了后代规模最大的摇滚音乐节。

后人常说,得干点什么。其实是说这一生至少要找到一片空地,然后在空地上做第一件事。比如你在地上扔一个石头,石头绊倒喇嘛,喇嘛在月下摔死,信徒一哄而散。或是石头绊倒喇嘛,喇嘛起身顿悟,信徒越聚越多。还有可能是石头绊倒喇嘛,喇嘛把石头扔回来,打破你的头。可惜在绝大多数地方,最初的空地已经不存在。

关于这些事情的研究从未停止,蝴蝶效应,拉普拉斯定理,概率论什么的。然而在洪流之中,大部分地方的第一件事已经无法考证,而最后一件事又远远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