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我在深圳華僑城請兩個弟弟吃家鄉菜,兩人都是本科畢業。其中一個堂弟,2018年11月在深圳找到一份零售品牌店的手機采購工作;另一個學工業設計的表弟,在體製內工作一年,還是想做設計,於是也來深圳找工作。一頓飯,我們仨,大約吃了一個小時。
在吃這頓飯之前,我沒有想到要給這個故事寫後記,但吃完這頓飯,甚至飯間,我就想寫一篇文章,恰逢這個故事可能要出書,於是寫進後記裏。
這兩個弟弟都是“95後”,二十出頭,入社會不過一年多,一個小時的飯局裏,他們困惑的、焦慮的、煩惱的,都圍繞著一個字——錢。
他們不甘心拿幾千塊錢的工資,哪怕才剛工作,已經開始為業餘做什麽兼職、怎樣賺到更多的錢而發愁。我在這兩個弟弟身上,看不到任何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他們頭頂上隻縈繞著兩個大字:賺錢。
我想起自己剛畢業的時候,在北京,在深圳,因是職場新人一樣收入不高。我問自己,那時候的我,也是這樣嗎?我沒有回憶很久,因為我確定,那時候的我絕不是這樣。兩個弟弟基本都是我看著長大的,他們上大學的時候,還都是天真懵懂的小朋友,一年社會曆練而已,已經被迫成為壓力山大的成年人。
晚飯的時候,我試圖和他們談理想,談更浪漫、更讓人憧憬的東西,他們並沒表示出耐心,哪怕保有出於尊重姐姐的禮貌,我仍然看得出來,他們完全不想聽這些。
我不知道現今的年輕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變得這樣浮躁的。這兩個弟弟也許不能代表所有年輕一代,但他們確實都是大環境下的普通人。我寫這個故事,把時間線放在2009年,剛好是十年前。那時,手機還沒有那麽普遍,互聯網還沒有那麽無孔不入,年輕人還都很單純,他們或者喜歡文學,或者喜歡物理,或者喜歡電影,或者喜歡宇宙……他們或都喜歡著什麽,憧憬著什麽,對未知的東西感興趣,內心充滿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