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独立不羁、不受拘束的大鹏,便是青年白松的精神化身。
世界辽阔,人生短暂,白松不愿做芸芸众生之一,拥有平淡的一生,他要当能与宇宙比肩的大鹏,以他个人的力量,去对抗庸俗、权贵、不自由的一切,改变这个世界。
他的一生,也就是大鹏冲出重重围困,挣扎与反抗的一生。
大鹏已是天地间无与伦比的神鸟,难免也是孤独的,但在结尾,白松写道,大鹏遇到了与它志同道合的希有鸟,它夸赞大鹏的伟大,邀请大鹏同游,大鹏欣然应允。
它们扇动着能遮蔽东方与西方的翅膀,共同飞上辽阔天空。地上那些目光短浅的斥鷃,还在嘲笑它们。
这只希有鸟便是他的伯乐司马承祯。司马承祯的肯定让白松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一颗年轻的沸腾着的心,快要冲出胸膛了。
他在司马承祯这里,也找到了能够更快让君主看见自己的方法,那就是通过道教。
白松被司马承祯仙风道骨的气质所影响,在这次会面后,两人成为忘年交。
白松表示想跟随司马承祯神游八极,“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白松接下来的漫游中,他去了各地的名山,寻访居住在五岳山上的仙人。
这篇充满浪漫想象与豪情壮志的赋是白松的第一篇成名作。
江陵一别后,白松与司马承祯再未见面。但白松仍然深深挂念着这位恩师,开元二十三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仙化,葬于王屋山松台。
天宝三年游王屋山阳台宫,白松去山中寻访司马承祯,才得知他早已仙去,无缘再见。
在瞻仰了司马承祯生前所做的巨幅山水壁画后,白松睹物怀人,写下了《上阳台》四言诗,亲笔书写成帖,这也是白松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仙人已去,徒留画作在人间。
白松望着画中群山巍峨,云雾升腾,仙鹤飞舞,苍松林立,想象着恩师所去的地方,应该也是如画一般的仙境。
没能在恩师生前与他再见一面,想到便遗憾不已。
人世无常,白松未曾停下漫游的脚步,也在不断地经历着重逢与别离。
每一次别离或许都是永别,说着再见的人却不会知道。
告别司马承祯,白松与吴指南继续前行,沿着长江往南,一路抵达鄂州江夏,汉水滔滔,白松思念起蜀地的故人来。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
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
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
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
辽阔的江面上水波粼粼,细雨朦胧,远处的巫山被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
在漫长的航行中,诗人慢慢地睡着了,梦中,仍然在蜀地与旧友把酒言欢,谈天说地。
忽然,一阵风吹过,白松从梦中醒来,恍然发现自己身在异乡,这才记起来,梦中的好友已经阔别了太久,顿生惆怅。
将思念写成书信寄给旧友,哪怕天各一方,也希望我们之间的情谊永不断裂。
离开蜀地的时候,白松也许从未有过犹疑。而当漂泊的日子开始之后,异乡的水,异乡的月亮,都让他深深挂念着那一方故土,那些和他度过青春岁月的朋友,养育他长大、给他爱和温暖的家。
人是如此的后知后觉,隔着时光的长河回望,才会明白曾经的珍贵。
在江夏,白松又遇到了为情所困的女子,他把她写入诗中。白松是多面的,一面是豪迈洒脱,另一面是敏感细腻。无论是昂扬还是低沉,他书写的都是热烈的、不加掩饰的情感,勃发的生命力,人与景、人与人相触碰所产生的花火。
不同的思妇在他的眼中,都是不同的可怜人儿,白松用无限同情的笔触,写下她们的故事,写得凄美而壮烈。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悽。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这里的人们依水而生,水运和商业发达。
妇人的丈夫,便是外出经商的商贾。
这位女子正值青春,春心萌动之时遇到商人,便委身于他,嫁做人妻。
可是自结婚以来,丈夫却没有一日在家里待过。
妇人去黄鹤楼为丈夫送行,渐行渐远的船帆也带走了她的心。
望着江边卖酒的夫妇成双成对,而她形单影只,丈夫的归期遥遥,好不凄然。
无尽的等待消磨了青春,妇人独自垂泪,后悔不已。
妇人的可怜在于,她苦苦等待的丈夫很可能已经在异乡遇见其他女子,重新组建家庭,再也不会回来。
而这些思妇却不得不在家独自守着婚姻的空壳,任青春荣华逝去。
这是封建社会对于生命的剥夺,也许白松已经看出了这一点,才会为一个又一个的思妇作诗,让她们的美好年华不至于毫无痕迹地消逝。
在江夏,白松游览了赤壁、黄鹤楼,这年夏天,白松与吴指南来到洞庭湖。
夏天的洞庭湖明净清幽,美不胜收,本该是留下美丽回忆的地方,白松却在这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别离之痛。
陪伴他一年多的旅伴吴指南,从三峡,到巴东,到荆州,到江夏,他日渐病重,最后,在洞庭湖畔离开了人世。
失去挚友的痛苦太过浓烈,白松在风景如画的洞庭湖畔,没有留下任何诗句。
直到四年之后,他才在文章中追忆这段往事。吴指南也许是一位寡言的旅伴,他追随在白松身后,陪伴他游山玩水,他们相伴的这一路上,白松留下的诗句中并未出现他的身影。
但他们又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否则,生性高傲、向往自由的白松,不会选择与他结伴而行,而是宁愿独来独往。
昏暗的傍晚,洞庭湖上波光粼粼,白松的小兄弟吴指南在他面前闭上了双眼。
白松悲痛万分,伏在吴指南的身边号啕大哭,流干了眼泪,眼中流出鲜血。路过的行人听到白松的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