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阳九岁出家,在仙城山静修,十二岁时,就已经掌握道家的辟谷功法,能够多日不吃东西。“辟谷”即不食五谷,是道家的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方式,源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之后,道士们纷纷模仿,把不食五谷当作仙人行径,乞求能够长生不老。胡紫阳少时便已经练成辟谷功法,可见道术之高明。在20岁时,他开始四处游历,与各地高人交流切磋,拜天师李含光为师,潜心学习修练,终成一代大师。
学成之后,胡紫阳回到随州,修筑了餐霞楼,服食朝霞之气。他声名远扬,几千人前往他的住处拜师学习,不乏随州周围的一级官员。李白的好友元丹丘,也是他的三千弟子之一,经由元丹丘推荐,李白与元演得以与胡紫阳相见。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李白听说,紫阳真人是在仙人名录中挂了号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能够长生不老的仙人。呼吸真气,吟诵仙词,居住在蓬莱仙岛般的高楼上,白鹤是他的坐骑,载他飞往天庭。心灵与自然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嵩山他没有寻觅到传说中的焦炼师,但在随州如愿见到了胡紫阳,李白心中的激动与钦佩,可想而知。他热切地表露自己的心愿,希望真人能够赐予他金丹妙药,让他也能一同飞往天庭,远离人间,长生不老。
胡紫阳见到李白和元演,十分高兴,在餐霞楼设宴欢迎他们,并邀请了随州最高级别的官员汉东太守作陪。李白在后来送给元演的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回忆了这次相会:“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席间觥筹交错,一片欢声笑语,紫阳真人邀请李白吹笙作乐,餐霞楼上顿时仙乐鸣响,婉转如凤凰啼鸣,太守趁着醉意,翩翩起舞起来。
李白在酒醉中睡去了,醒来才发现自己枕着太守的腿,身披太守的锦袍。人间的欢愉,是无论如何都享受不够的。
天地悠悠,人生短暂,古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有限,平均寿命比现代人要短得多,死亡意味着一切灰飞烟灭,宇宙的神秘让他们对死亡感到恐惧。于是古人尤其是皇帝,推崇道教,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结交真人,利用各种自然材料作为原料,炼制仙丹,希望能够延长生命,尽可能多地享受现世的荣华富贵,但多数都因为中毒而丧命,比如东晋晋哀帝,唐朝唐太宗。李白也是长生不老术的爱好者,他热爱自然,热爱人间,最爱自己的生命。
不管曾经遭受多少挫折磨难,与死亡相比,都是不足为道的。在死亡面前,万事万物都值得留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加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对道教也越来越痴迷。后来,他接受了道箓,并开始炼丹。精神的流芳百世,不如肉身的真实存在。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李白告别紫阳真人与元演,回到了安陆。十年后,唐玄宗天宝初年(701),极力推崇道教,胡紫阳受皇帝的诏令入宫,却不为其他术士所容。他请命皇帝回归故里,在途中,胡紫阳去世了,享年62岁,他并没有长生不老。李白为他写了碑文。先生含弘光大,不修小节。书不尽妙,郁有崩云之势;文非夙工,时动雕龙之作。存也,宇宙而无光;殁也,浪化而蝉蜕。——《汉东紫阳先生碑铭》节选李白从紫阳道人学道,结为神交。他难以忘怀紫阳道人对他的情谊,他认为他的死就如同蝉蜕成蝶一般,摆脱了尘世的纷扰,翩翩飞入仙境中,在另一个世界里延续生命。友人只是归去了属于他的地方,那么就暂时放下悲痛,给他以祝福吧。
离开随州,李白回到安陆,搬离了许家,在白兆山桃花岩建造了石头房子,开辟山田,远离人间,从此以耕种、读书度日,开始了一段新的隐居生活。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
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山田。
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李白的每次隐居,都是虔诚的,愉悦的。他像一个单纯天真的孩童,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一方小天地,他在山水中发现无限的乐趣,攀登到翠微峰顶俯瞰大地,在高大的树下享受阴凉,看芳草一年四季变换山野的颜色,春风吹动女萝长长的藤条……移步换景,美妙绝伦,他怡然自得,心中充满纯粹的欢乐,就这样安然度过一生,仿佛也没什么遗憾了。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他在山中读书耕作,喝酒会友,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在山中寻访隐居的道士,与道士把酒言欢,两人意气相投,酒喝干了一杯又一杯。李白喝多了,昏昏欲睡,只好打发朋友先走,他坦率地对朋友说,请自便吧,我要睡着啦。醉倒了依然余兴未尽,招呼友人明朝抱琴来,他们继续开怀畅饮。李白似乎有一种磁场,能够将周围各种各样的人都聚集到他身边,变成他的朋友。对待朋友,他率真而豪爽,没有丝毫遮掩,喝酒聊天,快意恩仇,一副江湖儿女的气魄,活得肆意洒脱。他的心始终是晶莹透亮的,容易被感动,容易交付信任,好像没有受过任何伤害,没有任何仇恨与悲伤,没有任何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
人们自然会喜爱这样的人,天真如孩童,烂漫如小兽,还有一股谁也无法比拟的,上天赋予他的灵气,将他与凡人区分了开来。人们羡慕他的真性情,羡慕他的纯真与勇气。此时的李白,并不是未经世事的少年。他已过而立之年,有家有室,历经坎坷,仕途失意。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有了这些经历,便会慢慢地学会收起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变得圆滑些,以便能顺利地融入社会。不会对所有人坦诚相待,不会轻易让自己的野心暴露,学会了虚与委蛇,学会了权衡利弊,掌握种种处世的法则,隐藏真实的自己。
但李白并不这样,他顽固而倔强,不肯向这个世界低头半分。始终只愿意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以本真的面目示人。他的人格完整而独立,不需要从外界汲取信仰,所以任何无形或有形的力量都无法改变他。不管他经历多少岁月,多少磨难,一颗心始终是鲜活的,年轻的,如同他的诗一样,篇篇都能触碰到他澎湃的热血,盈眶的热泪。这一年,李白的女儿降生了,取名为平阳。飘飘****了半辈子的诗人,成为父亲了。
李白深爱妻子,对于可爱的女儿,李白更是喜爱不已。在世人看来,李白就像一阵风一样来去无踪,无牵无挂,神秘而遥远。
但这位诗人也是凡人,与所有人一样,对于自己的妻儿,也有亲子之爱,儿女之情。他寄情山水,诗中很少写到妻子、孩子,这类亲情诗只占了他的所有诗的一小部分,也正是这一小部分,让李白变得真实可感,与普通人无异。
鲁迅这样评价陶渊明:“‘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有抑扬,更离真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和“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的也都是李白,他胸中的大爱献给辽阔的自然山水,也献给漫漫宇宙中他的小小家庭,有多么豪情万丈,就有多么细腻温柔,这并不矛盾,这是一个天性浪漫的诗人的两面,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需。女儿降生的这一年,李白停下了漫游的脚步,悉心照料这个稚嫩生命。
一年时光,女儿开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李白的肩上,增加了作为父亲的重任,他不得不结束隐居,又开始离开家乡,四处干谒,寻求入仕的机遇。春天,李白到达第一站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他带着自荐信,去谒见当时颇有声望的荆州长史韩朝中。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