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抉擇

第二十三章 生命彼端

字體:16+-

《薛定諤的貓與機器抉擇》一直是偏於理論,就連周小同自己也是這麽認為的。與其說它是一本嚴肅的科學理論著作,倒不如說是詼諧幽默的科普讀物,因為書中很多的東西,都隻是周小同提出來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在當時尚未通過科學驗證。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他將初稿交上去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他不過是異想天開,甚至有人譏諷他不如改行當小說家算了。

可這個時候,他突然聽到整個人工智能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理論上,心中的震驚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他努力壓住心中的激動,問道:“怎麽樣將量子抉擇在現實技術上實現的?”

他的理論的關鍵就是在於量子選擇,如果無法進行量子選擇,就不會出現隨機變量,數據庫也不會因為一連串的隨機變量積累而產生質變。

就像人類的成長偶然條件的疊加,宇宙的形成也同樣是偶然性的疊加。從數億年前宇宙從奇點開創至今,生命的出現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偶然事件的積累,才得到的結果。

正是因為如此,周小同認為智能型機器人從創造到完善,也需要偶然性積累,需要不斷突變積累。

即,不定向的量子選擇就是它的進化過程。

用簡單的話來形容他的過程,當機器第一次運行算法之後,將其經過量子選擇後的所有過程記錄下來,並儲存在存儲器當中。

AI從第一次運行算法開始,每一秒都可以計算上億次,日積月累之下,沒有人知道從第一次開始到現在,AI到底積累多少偶然性變量。

也正是因為量子選擇,沒有人能夠確定它每運行一次算法會出現怎麽樣的結果,哪怕給予同樣的輸入條件,在相同的算法下,也無法知道它的結果到底是什麽。

當這些偶然性變量不斷疊加之後,時間和數量會自動修正它所產生的錯誤,讓塔成長進化。就如同地麵上流淌的水滴一樣,被山川修正,被大壩阻攔,但終有一日,它會匯合成江河湖泊甚至是汪洋大海。宇宙出現生命,用了150億年,人類擁有智慧用了300萬年,而羲和從第一次量子選擇開始,到她擁有自己的智慧,用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