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廳呈半圓球形,正中央有一個小的半球形的建築物,周圍則是環形房間,每扇門上都寫著字,正好留出一個環形通道來。摩奇從左邊第一扇門看起。
編號A1,門上寫著漢字:中國文字研究室。
摩奇推門而入,這兒排滿了原始資料和書籍,藏品之豐令人咋舌,厚厚的卷宗都用標簽寫著各類的目錄,反而不用做電腦記錄,恐怕是顧及電腦缺乏原始材料保存性這一層麵的原因吧!
一樓為漢字陳列室,分五大課題討論:漢字演變、漢字藝術、漢字與其他文字關係、漢字之意義以及漢字發展;二樓為曆史上少數民族文字,包括契丹文字、西夏文字、吐番文字、蒙古文字、女真文字、室韋文字、渤海文字等已經滅絕的文字;三樓為現存少數民族文字,包括回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等不經常使用的文字;四樓為中國特殊文字陳列,有東巴文、女書文字、納西文字等罕為人知的文字。其中以一樓規模為最,比之二、三、四樓是數倍之多。
這裏的研究成果遠比中國人自己研究得豐富、紮實,這可能是旁觀者清吧!摩奇雖然大多看不懂,但她清楚這些文獻的價值,又沒人管理,便肆無忌憚地翻看閱讀,果然收獲不小。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依次為:古陶刻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古陶刻符以西安半坡、西安臨潼薑寨、青海柳灣、安徽蚌埠、丁公陶器為最,其已基本呈現文字雛形,隻是過於簡單,單字數量少,總不成係統,但已開文字創始先河。
翻開甲骨文的卷宗,有引語寫道:甲骨文字是夏商兩代刻在龜甲上的一種文字,主要用於占ト祭祀,單字共有4700多個,目前已經破譯的有3000多個,由此可識夏商兩代的真實曆史。摩奇不禁大駭:外星人研究這些有什麽用?她翻開一本薄卷,題目為甲骨文的中國文化,第一篇為幹支紀年法,敘述殷曆的表示方法,中國人最早發明此法用來記日子,後來發展到紀年。可以看出,甲骨文個別字和現在的字形是很相近的,再接下來的金文、篆文、楷書更一步步趨向統一和標準,中國文化之所以恒久不衰,文字記載之功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