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禮儀之邦,開創幾千年的悠久文明,是跟文仕結合密不可分的。春秋戰國以前,中國的選官製度是很不健全的,一般都是世卿世祿。隻要身為貴族,世世代代都有官有爵,而且不用擔心被剝奪,對此,當時的人們也是普遍接受的。
到了戰國末,由於連年戰亂,人口減少,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各諸侯一方麵要應對各種軍事鬥爭,另一方麵又要恢複國內的經濟。所以國君就鼓勵軍民多殺敵,多墾荒種田。誰的軍功大,誰種的田多,誰就能當大官。這就是軍功爵製和辟田製。
這一時期,如果你確實有才,可你又不是世襲貴族,又沒有軍功,又不會辟田,卻又想當官,怎麽辦呢?也有辦法,比如,可以通過別人的推薦,比如鮑叔牙推薦管仲給齊國當宰相。如果沒人推薦,還可以自薦,但需要自己的勇氣足夠大,如毛遂。除了推薦、自薦之外,還有兩種方式是遊說和講學,最成功的當屬蘇秦和孔子了。
雖然有以上諸多途徑,但沒有一種正規的選官製度,大多數有才之人還是得不到發現,能夠為國家利用的隻是鳳毛麟角。
到了劉邦統一了天下,雖然建立了漢朝,但留給劉邦的卻是一副爛攤子,國家千瘡百孔,急需治國理政的人才。劉邦求賢若渴,他的文化不高,他的那首著名的《大風歌》雖然略顯通俗,但足以表明他對人才的渴望: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是憑武力取得的天下,所以他比較重視武將,輕視文人。陸賈勸他用《詩》、《書》治天下,他卻說:“我是用武力奪得的天下,用《詩》、《書》有什麽用?”陸賈卻說:“你能在馬上得天下,但你能馬上治天下嗎?”一句話將劉邦給問住了。後來劉邦聽從陸賈的建議,下求賢詔。招募有才學的人來治理國家。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正式選官製度——察舉製的開始。經過漢朝幾代皇帝的不斷改善,到了漢武帝時期,察舉製已經比較完善。察舉製的推行為漢朝籠絡了不少治世能人,出現“群士慕向,異人並出”的景象。為漢朝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