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羊關堡的美譽,以小兒童謠與沿途鹽商的吹捧。
半個複州,已是人盡皆知。
大善人永王朱慈炤的名氣,算是徹底在遼東半島南部沿海打響了。
“大明終究是沒忘了我們呐……”
“陛下派他的四皇子來拯救我們了……”
“哪怕還剩一口氣,爬都要爬到羊關堡……”
“到了羊關堡,就有吃有喝的,能保住性命啦……”
一時間。
崇禎帝朱由檢丟掉的民心,重新在複州地界被朱慈炤給攏了回來。
隨之而來的。
便是大量流民湧入羊關堡。
這令朱慈炤極為欣慰。
對於每日湧來的上千人口,朱慈炤來者不拒,全都收下。
當然。
朱慈炤是個做事有條理的人。
他需要的不是亂哄哄的、光吃飯不幹活的閑人。
但凡想要進入羊關堡的流民百姓,都必須在城寨南北兩側的城門口登記。
按照朱慈炤的意思。
大量湧來的流明百姓被分為四類,並分別發放不同的、類似後世身份證的“戶籍憑書”。
戶籍憑書,一式兩份。
朱慈炤掌管的羊關堡留存一份,被準許納入羊關堡戶籍的百姓也留存一份。
編戶齊民。
這是封建時代,帝王官吏對百姓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得到戶籍憑證的百姓,被分為四類——
第四類人群,主要以老幼婦孺為主,他們不得進入羊關堡,隻能在城寨周圍搭建的臨時木棚內居住,做些開發樹木、運送磚石、采集草藥、搜尋野果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對於此類人群,隻要每天完成極低的工作量,就能領到一日三頓稀粥,至少能果腹不被餓死。
第三類人群,則是沒有任何技能的青壯年男女,但是他們有一把子力氣。
這類人群,主要從事耕種田畝、運送物資、趕車架馬之類的體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