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年間。
這位悲情皇帝朱由檢,可謂是嘔心瀝血、兢兢業業。
但,最終還是未能挽救這岌岌可危的大明帝國。
固然,有崇禎生性善疑、剛愎自用的原因。
但更多的原因是,大明的國運已經走向頹然敗亡,前幾代皇帝尤其是萬曆帝朱翊鈞造下的惡已然釀成了果。
積重難返的大明帝國,隻能走向步步敗亡。
或許,朱慈炤提出的策略能夠挽救大明。
但,各地流民造反,地方官府質疑中央皇權的大勢已成。
崇禎帝根本已經無力推動改革政策落地。
加上推崇商賈、開放海禁、與地方合作強化基建這幾條,完全是動了封建皇權的國本,動了各大勢力集團的核心利益。
若是推行改革,隻怕要不了幾個月,各大利益集團就會對流民推波助瀾,徹底推翻大明。
這個道理,崇禎明白,滿朝大臣明白,朱慈炤自然也明白。
想要重鑄一個上好瓷器的最好辦法,是打破以前的陶罐,重新回爐捏造。
朱慈炤明白,大明的腹地,關內的廣大區域已經無法改革。
他的真實目的是關外遼東。
遼東區域被後金建奴,也就是幾年後皇太極建立的大清所吞並,那實在在所難免的。
遼東一帶,就是即將被砸爛的瓦罐。
也是朱慈炤打算利用係統,重新建立全新大明的試驗田。
他很明白,重商、開海、基建這三條,隨便拉出一條來,自家這位便宜老爹朱由檢都不可能答應。
所以,他需要激怒崇禎帝,然後將自己外放到自己的封地,大明皇權已經無暇北顧的遼東一帶。
在遼東。
方才是,海闊天空,大有所為。
而且,朱慈炤對朱由檢的性格摸的極透。
若是其他人提出這四條……不,甚至不需要提出著四條救國良策,隻需要在朝堂上公然頂撞崇禎帝、明說大明江山要完,然後隨便提出其中一條,那必然是人頭滾滾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