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敌对宗门或者势力之外的中立势力,当两个敌对势力的其中一个宗门或者或者势力实力大涨过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多中立势力所不愿意看到的。
作为两个敌对势力之外的中立势力,他们掺和两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其目的必然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某些目的的。
在修士世界里面,宗门之间的交往和出发点一级落脚点,都必然是以宗门的总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
不能说两个或者多个宗门之间只有利益,这是不正确的,但是利益却必然是两个宗门或者势力之间,亦或者多个宗门或者势力之间的关系的决定点。
两个宗门之间的关系是以自身的利益所决定的,而共同利益才是两个宗门或者势力之间合作的基础。
所以说,当两个敌对的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失衡,那么其余的中立势力自身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毕竟,假如在两个宗门或者势力之间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之后,假如那些中立势力们想要继续保持平衡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对此做出表态。
选择帮助优势更大的一方的话,那么很可能本就优势很大的一方,在战斗过后会变得更加强大,最终成长为完全不可控的强大势力,最终有可能让自己所在的宗门或者势力陷入附属地位。
而选择帮助弱势的一方的宗门或者势力的话,那么在他们的帮助下,弱势一方的宗门或者势力可能会因此稳住局势,不让占有优势的一方继续扩大优势。
而选择帮助弱势一方的原本的那些相对中立的实力也会得到一份非常丰厚的来自较弱势的一方势力的谢礼。
不过,非常麻烦的是,就此以后,他们这些原本立场较为中立的宗门或者势力有可能就会和较为弱势的一方绑定在一起。
从此以后再也无法再两个敌对的宗门或者势力之间捞到什么好处了,甚至还可能赔进去不少东西。
并且,当他们这些原本立场较为中立的宗门或者各种势力在此之后,就必然会自然的成为实力较强的另一方的敌对势力。
他们会因此收到一份来自一个同等级的强大势力的仇视,这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大的隐患。
其实作为在两个敌对的宗门或者势力之间周旋的中立势力,他们本没有什么固定的立场可言。
基本上就是谁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就帮谁,谁钱多就帮谁,墙头草和骑墙派这一块儿属实是给他们玩儿明白了的。
并且,他们这些立场较为中立的宗门或者势力,他们并不会一窝蜂的去帮助一方势力。
因为如果他们都一齐帮助一方势力的话,那么自己能够得到的收益必然会减少很多,并且并不持久。
只有当两个敌对的宗门或者势力之间长久的斗争下去,且各有来回的战斗,这样的形势才更符合他们这些中立势力的利益需求。
只有敌对双方实力相差不大,才会对于他们这些中立势力的援助更加急切,毕竟只有在一个东西在竞拍的时候,才最容易卖出高价来。
所以说,大部分的中立势力在参与两个敌对势力的斗争的时候,不论暂时的敌我关系,都会非常默契的选择不同的阵营。
以防出现那种所有的中立势力都倒向一边,然后战况出现一面倒的情况。
所以,在两个敌对势力之间进行战争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支持两者之间的不同的中立势力的大致实力是基本相同的。
通常你会发现,当一方宗门或者势力争取到一定数量的中立势力过后,那么即便是他们再怎么提高出价,也很难再争取到新的其他的中立势力的支持了。
毕竟,只有两个敌对势力之间持续的斗争,才能让其他的前来谋利的中立势力们获取最大的利益可能性。
所以说,大多数的中立势力们都会非常默契的将斗争双方的外援力量控制在一定的平衡之上。
并且,甚至在一方略有颓势以后,他们还会非常默契的调整双方的外援力量对比,加强比较弱势的一方,让非常强势的一方不能一直吞并弱势一方的战场。
所以说,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面,两个敌对势力之间的战斗,当有了中立势力的参与之后,是很难出现一面倒的情况的。
当一方势力争取到一定程度的中立势力之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再争取到更多的中立势力的支持了。
即便他们不断提高筹码与代价,也很难收买剩下的那些中立势力们。
并且,其实如果一个势力已经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中立势力的支持之后,他们也不敢用太高的代价去收买剩下的一些中立势力们。
简单来说就是分配不均,既然一方势力已经争取到了一定的中立势力的支持,那么他们也肯定付出了相对应的代价,并且这份出价相互之间有差别。
但是这些差别之间肯定不会很大,因为假如自己用更高的代价去争取后面的中立势力的支持的话。
那么之前被该宗门收买的那些中立势力们又该怎么想呢?
凭什么因为我来的早,就身价要比后来的这些中立势力身价要来的要低,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这不公平!
所以说,一方势力在争取不同的中立势力的支持的过程中也并非非常简单就能办到的。
并且,收买每一个中立势力之间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距肯定会有,毕竟每一个中立势力之间也也有着实力上的差异。
对于更强的势力有资格获取更高的报价,这都是修士世界的常识,毕竟这是一个以武为尊的世界。
所以说,对于两个实力有所差距的势力之间,付出不同的代价,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被收买的两个宗门所不会质疑的方面。
毕竟人家的实力比自己这一方的实力要稍微高上那么一些,拿着更高的报酬倒也是无话可说了,勉强算是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