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戰火還在繼續燃燒。
燃燒的地方在上海,仿佛是五年前“一二八”淞滬會戰的繼續,所以也被稱為第二次淞滬會戰。
的確是太相似了,連中方指揮官都和過去一模一樣,他就是當年的第5軍軍長張治中。
對於“一二八”會戰的結果,張治中和蔡廷鍇的心情當時其實是一樣,都是既無比傷感又心有不甘。
第5軍是半途之中才參戰的,張治中因此認為,主要還是準備和力量都不足,若再弈一盤,未必不能取得勝局。
秘密
1936年2月,南京政府為了準備對日作戰,把全國劃分為幾個國防區,張治中奉命兼任京滬區長官。
所謂準備,是秘密的準備,不僅不能大張旗鼓,若是透出一點風聲讓日本人知曉,沒準還會惹出禍來。
張治中的公開身份仍然是黃埔軍校教育長。
有一天,他在自己的教育長辦公室旁邊另掛了一塊牌子,名曰:高級教官室(高教室)。
隨後,張治中又在黃埔軍校挑選了一批學生,文武兼有,充作“高級教官”。
教育長挑選和安排教官,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人會覺得奇怪。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張治中對“高級教官”們還有班規:絕不允許把高教室的事情給泄漏出去。
給學生上上課而已,能什麽了不得的秘密?
秘密大了,因為“高級教官”們並不是在上課備課,而是在辦公室裏研究怎樣對日作戰。
沒有人知道,這間小小的辦公室,卻是揭開全麵抗戰序幕的司令部!
高教室原設在南京,後來出於實地偵察的需要,又遷往蘇州,這麽一來,再叫高教室好象就不怎麽太合適了,遂改名為“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
帶著學生出來野營,所以建了一個流動性的臨時教務室。
無論高教室,還是野營辦事處,張老師實行的都是機關學校化,就好象大學裏的博導帶研究生,前者出了課題,後麵這些學生便帶著課題去研究和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