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全5冊)

第十一章 誰伴我闖蕩

字體:16+-

第一次遠征失敗後,孫立人率新38師為史迪威及英軍殿後。英國佬自己過了江,怕日軍追來,竟然沒等中國軍隊過完就要炸橋。

孫立人見狀非常氣憤,當即找到英軍指揮官:在仁安羌,是我們新38師把你們從生死線上救出來的,如今怎麽能棄我們的安危於不顧?

英軍啞口無言,隻得答應無論情況多危險,都會等新38師全部過江再炸橋。

進入印度境內,英國駐印軍又要求新38師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駐紮當地,理所當然遭到孫立人的拒絕,他隨即下令部隊構築工事,做好自衛準備——我們既然能從仁安羌把你們救出來,再揍你們一下也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

新38師是中國遠征軍中保存相對完整的一支部隊,即使靠兩條腿走到印度,也不像那些英緬軍般喪魂落魄,要打完全沒有問題。

英國駐印軍不是不曉事,又得知眼前的中國軍隊正是他們在仁安羌的救命恩人,態度才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新38師的遭遇,正是遠征軍艱難闖**異域的一個縮影。

傲慢和偏見

折戟緬甸,讓蔣介石對史迪威相當有看法,可是他一時卻拿美國人沒有辦法。

史迪威跟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關係不錯,尤其“徒步旅行”後,他不僅避免了下課的命運,而且幾乎像麥克阿瑟那樣在自己國人麵前初步樹立了英雄形象,倘若讓“英雄”滾蛋,就要冒觸怒對方的風險,你還想不想獲得援助了?

盡管中國從“租界法案”中得到的援助微不足道,不及蘇英等國的一個零頭,然而抗戰打了一大半後,國內經濟已經一落千丈,物資更是貧乏到了讓人難以想像的程度,這種時候,難怕仰著脖子接滴露水都是好的,更何況那露水畢竟還不是一滴。

史迪威對此也心知肚明,並且他就牢牢抓住這一點,依恃自己擁有援華物資分配權,毫不客氣地向蔣介石發出各種通牒式的“建議”,一門心思要做中國軍隊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