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隊員和特警們雖然是第一次使用這種溜索,但是因為訓練有素,溜索對他們來說算不了什麽,隊員們用溜索一個又一個滑到了對岸。
在隊員過江的空隙,武克超蹲在看護溜索的那位老人的身邊,同老人聊了起來,這已經形成了他的習慣,到達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見到新鮮事都要多方了解,增加自己各方麵的知識。
溜索是瀾滄江兩岸傈粟族人所特有的交通工具,瀾滄江江水湍急,水位落差很大,根本無法用船擺渡,深深的峽穀把兩岸人們天然阻隔,隔山可以對山歌,老死不相往來,便是這裏兩岸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溜索是過江的唯一工具,但是溜索的安全性很差,每年都有乘溜索掉入江中的人,隻要落入江裏就無一生還。
以前的溜索是用瀾滄江兩岸特有的一種藤條做的,也有的地方是竹篾條編製而成,一根溜索由三根笛子粗細的篾繩再擰成一股手臂粗細的篾繩,然後再給竹篾溜索塗上酥油潤滑。在繁忙的渡口這樣的溜索隻能用很短時間,大約十天左右就要更換。溜索一般有兩條,一條是來的,一條往的,過往的人手裏攥著幹草或是樹皮,保護手掌不被擦傷,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到對岸去。由於溜索安全性很低,每年都有不少墜入江中的人。溜索不但用來過人,還用來溜貨物和牲畜,馬幫的馬匹也是靠溜索來過江。溜索後來換成了鋼繩,護手的草也換成了滑輪,並且有專門的人維護,可是由於瀾滄江沿岸空氣十分潮濕,鋼繩鏽蝕得厲害,溜索斷裂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因此沒有多少人敢隨便過。老人一生就是在此專門看護溜索,從未離開過大山和這峽穀,主要是經常給溜索打黃油,防止鋼繩生鏽。
武克超是最後一個上了溜索,開溜之前回頭向老人揮揮手,老人的臉上滿是滄桑歲月留下的痕跡,但是笑容是那麽燦爛,那麽甜美。武克超腳下用力,懸掛在鋼索上的身體飛速滑向江心,體驗一次過溜索的那種原始的刺激和驚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