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非要拉我拜把子

第八十九章得美名再临海津

字体:16+-

朝堂上众官员的反应不一,纷纷低声议论。

“丞相每天处理的公务太多,就算是有所失误,这也是极其正常的。”

“就算是这样,也不能抵消孙和平的罪过。”

“他没等到陛下的明确回复,就擅自做主,这就是他不对了。”

怀西党的几个人还是偏向胡惟庸,所以在给胡惟庸找理由,然后又往孙和平身上泼脏水。

徐达拧着眉毛,嗡声嗡气的说道。

“给穷苦的老百姓找个赚钱的方法,难道不好吗?”

“这五十万两的银子不要说是再雇佣百姓了,就算是给那些服徭役的人分一些赏钱都够了。”

“以往有这个政令,不就是因为国库里面没银子嘛。”

“若是国库里的钱财充足,还让百姓服什么徭役,直接花钱雇佣百姓就可以了!”

“想必百姓和地方的官员都会满意。”

“我觉得孙大人这个方法不错,而且又将此次提前上报了。”

徐达说到此处,直接就在质问着胡惟庸。

“若是朝廷不同意这个方法,为什么将五十万两收入国库?”

“钱收了,现在还要治别人罪,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到底是谁公然不报,大家的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徐达的意识很明显,这个事情不是胡惟庸给忘了,而是故意如此。

“财政又不归我管理,我哪知道海津上交了银子。”

“我每天处理的事情不下数百件,就算是遗忘了一两件,这也不足为奇吧。”

“毕竟人都有身体不适和精神不佳的时候。”

胡惟庸说的很是淡然,他依然在为自己辩解。

现在他不敢再往孙和平的身上泼脏水。

他要先给自己脱罪。

朱元璋听着底下的争吵,脸上露出了冷笑。

胡惟庸的嘴脸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又如何不知胡惟庸想要干什么。

海津这块肥肉,胡惟庸是不会轻易的松嘴。

现在有了这个机会,朱元璋要敲打胡惟庸一下。

他冷声说道。

“原来胡大人这么忙。”

“既然你忘了,那好,朕就给你分担一些!”

“日后各地方的奏章不用上给中书省了,直接给朕!”

朱元璋的几句话直指要害,这等于是剥夺了胡惟庸的权利。

“孙大人在这里调养几日,然后再回去吧。”

朱元璋总不能给孙和平道歉,所以只能如此了。

但这一句话就等于是给孙和平平反了。

……

时间过去了半月。

海津的银子,让服徭役的百姓也得到了。

老太监喜笑颜开的在给朱元璋念底下上来的奏章。

“这还是一道百姓赞扬朝廷的举措的折子。”

“江淮的百姓说了,圣上是明君,知道体恤底下的民情的疾苦。”

“现在那里不少山区的百姓都准备去赚这份钱。”

“还有江浙一带的百姓,得到了补贴,他们也是喜笑颜开。”

“这些百姓都说皇恩的浩**,他们一定尽心尽力的做好徭役。”

“余迢的水渠修建要比平时快了三分之一,这都是百姓拿到了钱之后的欣喜成果。”

“还有……这些……”

老太监念了不少。

朱元璋笑呵呵的点点头,他又挑选出来了几道奏章。

呲溜!

喝着茶水看着这些消息,他的心情不错。

任何的一个君王都希望能有美名。

这一次只是一个小小举措,就得到这些美名,他当然是有些小雀跃。

马皇后来了,看到满脸是笑容的朱元璋问道。

“陛下今日可有喜事,为何如此高兴?”

朱元璋笑呵呵的在说,底下的百姓和官员的反应。

“啊!这确实值得庆贺。”马皇后坐下继续说道。

“这都是海津的官员能替陛下分忧,又想到如此绝妙的主意。”

“赵文泰的脑袋确实聪明。”

“他能把控住百姓的心思,又知道如何去做才是正确的抉择。”

“这个人的才能没得挑,孩子们在他身边也能学到本事。”

马皇后夸奖了几句,又看到朱元璋的头顶有几根白发。

她心疼的用手抚摸了几下说道。

“陛下替国事操劳,实在是太辛苦了。”

“这每天看的奏章这么多,这可是太费精神。”

“快把这碗人参茶喝了吧。”

马黄后端锅亲手熬的人参茶,然后又在劝说朱元璋,一定要注意身体。

二人可是从小的夫妻,一起同甘共苦过。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他又何尝不知道辛苦。

但是现在事已至此,他还不想让胡惟庸嚣张。

满朝的文官又找不到替他分担之人,所以他只能是亲力亲为。

这样的心情无法向别人诉说,也只能是和马皇后说几句。

马皇后作为妇道人家,也无法在这个事情上帮忙。

她只好对着朱元璋说道。

“陛下有空再去海津放松放松。”

“劳逸结合最重要,要是累坏了身子可就遭了,难道你不想儿子吗?”

提及此事,朱元璋来了精神。

他也想要知道儿子怎么样了,他也想要知道如今的海津的政策。

之前他就有所启发和借鉴,现在他更想要看一看变化。

于是朱元璋对马皇后说道。

“咱现在就有空,莫不如现在就过去。”

“咱也想知道这海津还有多大的变化。”

这时候徐达过来了。

正好听见朱元璋说这话。

“陛下,我也想去,可否带着我过去瞧瞧?”徐达笑呵呵的开口。

“当然可以,不过可不能漏了咱的身份。”朱元璋爽朗的笑着回复。

二人一拍即合。

……

马车走进海津。

微风徐徐的吹进马车内让人感觉一阵的清爽。

道路两边又多了不少新栽下的树木。

这道路又比之前宽了不少。

来往的人络绎不绝,喧闹的声音此起彼伏。

繁华的小县城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进入了海津。

徐达看见海津的环境,不由得惊呼。

“这赵文泰真有本事。”

“这海津的繁华绝对不比应天府差。”

“硬件的建设比应天府还要好一点,就是少了一些文化的气息。”

“这商业的繁华简直是大明的招牌。”

徐达感觉自己眼睛都不够用了,看像哪里都是那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