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間風雨

第14章 先進經驗

字體:16+-

八二年夏,一對父子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身上的盤纏大都買了這趟船票,剩下的也隻夠二人生活半年不到。時年十七歲的誌彬還不知道,異鄉生活將會麵臨多少風雨。

那是一種破釜沉舟的氣魄,正如客家有一個詞匯,單人旁加上一個懸崖的崖,讀作‘挨’,寫作‘亻厓’,意思指代‘我’。這正是客家文化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萬千客家人對於自己和族群的一種超脫認知。唯有不計後路,方能立於山巔。

從碼頭上給人打工到五人小公司成立,用了整整三年。當然他也沒能料到,父親的公司真能趕上新加坡經濟騰飛的鼎盛時期,以至於成為了一家全國都能排得上名號的龐大集團。

如今林誌彬拿到手的,雖不到兩成股份,但用億萬身家來形容卻也不為過。這不僅是父子倆在海外打拚二十年的積累,更是準備為林家子孫立下的千秋之業。

但父親走後,誌彬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索,這些東西對自己來說究竟重要嗎。苦苦掙紮良久,外加回想起父親的臨終遺言後,誌彬才下了很大決心,轉讓股權並徹底辭去職務回鄉,把公司一切交給堂姐打理。從某種角度來講,誌彬是個異類的客家人,他積累夠了財富,想的卻是回到那片魂牽夢繞的地方,在外麵如何家大業大,都不及把下半生用來擁抱那片故土。

其實誌彬想過很多次,回國之後要拿這麽一大筆錢做些什麽。

做慈善和公益事業當然也在考慮範圍裏,不過這都是完成立足的後話,一開始他肯定還是打算先好好做一個投資項目,或者像父親一樣,從零開始創辦公司。哪怕是選擇一個未曾涉及過的行業,隻要能穩下心來做下去,肯定會有所收獲並逐漸開辟出一條自己的為商道路。

隻不過誰都沒料到,誌彬回鄉之後的第一筆錢,居然就是毫不猶豫地投入到創辦公益基金會這種毫無回報的事情上。這當然也算是為家鄉建設做了不小貢獻,但常人估計都不太能理解,畢竟回國之後立刻做公益的人雖然不少,但人家都是去做那種民眾和政府雙方麵反響都很大、能立刻撈回不少政治資本,並為今後自家公司投標做鋪墊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