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間風雨

第16章 腳踏實地

字體:16+-

誌彬目送著機場大巴遠去,身後是汪華和基金會的其他創始人。回過頭來,不光這些人臉色不太好看,誌彬心裏早也五味雜陳。

不到三天,聲勢浩大的文化沙龍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誌彬原本計劃的活動時間是滿打滿算一周,但到了第二天晚上,有很多嘉賓都以各種原因臨時退出。當寬敞的大廳裏隻剩寥寥十幾人,還幾乎都是工作人員時,這種活動就難以正常進行下去。

退出的原因五花八門,但明眼人很清楚,無非就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日程真的排得很滿的各種民間協會組織者,這些官員型學者成天忙著全國跑,參與各種活動,結交各種圈內大咖,等所有值得結交的人都已留下聯係方式,就不可能在這地方浪費太多時間。

另外一種則是那些從頭到尾都認真辯論的專家們,然而他們吵到最後,卻發現大家都拿不出真正能夠駁倒對方觀點的論據,吵累了自然也就散場了。

起初誌彬還以為這些爭吵至少能帶來許多有意義的視角和方案,但回過神來才發現,這些專家把事情拔高到毫無實際意義的層麵上,也並沒有真正設身處地站在客家人的角度上思辨問題,這些人遠道而來也許隻是因為過來為自己的研究項目找點投資和幫手。所以誌彬幻想他們能為之後的公募去擴大影響力,也隻是自己一廂情願的事。

按理說能混到一大堆頭銜的程度,或多或少還是沾點媚俗氣。他們確實是一些很有名的文化研究學者,但這群外地人畢竟以前很少專門研究過客家文化,更沒有任何貼合客家習俗的生活經曆,坐一起除了放空炮之外確實沒作用,想讓他們拿出建設性方案更是有些為難了。

其實這次活動的後麵幾天才是重頭戲,汪華等人卻沒能讓活動堅持到那些重要環節。誌彬本來都安排好了幾場讓大家親赴當地各鄉鎮考察的旅程,在此期間,學者們可以與祖輩生活於此的客家人親密交流,並且零距離接觸土樓,感受當地人的真實習俗和生存環境。隻不過現在這些安排都成了空想,誌彬畢竟不可能再把大家叫回來接續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