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間風雨

第22章 全麵申遺

字體:16+-

當初在得知張教授等人到訪時,誌彬本想找個機會讓調研組去自家振福樓瞧瞧,畢竟他一開始隻是因為擔憂林家老屋的情況,想了很多辦法也找過很多人,最終在汪華等人的感染下,這份熱情才慢慢轉變成對整個客家群體文化衰落的關心。

如果自家土樓能有機會入選世遺,誌彬肯定是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替林家列祖列宗完成這樣一個壯舉。不過在去過一次承啟樓後,見識了那樣壯觀的樓群也隻剩下外強中幹的表象,又聽聞江家和林家那種如出一轍的命運,誌彬還是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心裏最清楚不過,振福樓的情況相比之下實在太差了,不僅住戶隻剩下不到十人,這麽長時間以來也沒怎麽經過修繕,就算真把張教授它們叫去也隻會連連搖頭。

最近幾天誌彬也沒怎麽再去廠裏,不僅缺席了一些決策性會議,甚至連重要客戶會見這些事,都交給了手下和合作夥伴去做。他每天就像個跟屁蟲,不管張老走去哪裏,他就跟在後麵一路看著,自己也很少發言,更多是聽聽調研組的內部討論。

在調研組原本的計劃裏,張教授打算讓團隊成員抵達後獨自行動,以盡可能高效的方式在本地進行撒網式調查。但在當地文保單位的勸告下,張老自己也很快否決了這個方案。

一方麵,組員們確實聽不懂客家話,在和一些老人交流的時候肯定完全抓瞎。上次出行尋訪承啟樓之所以順利,也是全靠高頭鎮的一大堆隨行人員陪同,在鎮長的幫助下大家才能勉強溝通。而另一方麵,組員集體行動就能隨時列出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效率雖然比不上撒網式調研,但要比每天結束後再統一歸類的方式更容易激發想法。

一開始誌彬還以為這種專業性的討論會很無聊,但不到兩三天,他又很快否決了這種固有印象。因為誌彬聽得出來,組員們的交談並不止於技術探討,不是單純在商量具體的修複方案,而是從客家人的文化根源上,從本地人這種家族抱團式的生活方式角度出發,嚐試尋找一種能讓土樓千百年繼續堅固下去的辦法,而不僅僅是為了申遺去臨時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