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間風雨

第27章利民工程

字體:16+-

就這樣,張老沒日沒夜查著檔案資料,調研組馬不停蹄流於坊間尋覓高人。在最終方案的各方麵評估結果出來之前,都不好再輕易動工。畢竟衍香樓算不上成功案例,大家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和經費去浪費,承啟樓必須做到一次完善。

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意外的發現,讓項目提前上馬了一個多月。

原本按照張老的預估,即便自己每天泡在博物館裏,再加上誌文的幫助,想要找到一種真正適合的翻修技術,一兩個月的功夫估計都拿不下來。然而所有人都沒抱希望的調研組那邊卻忽然有了成果,據說在三廟鎮有這樣一位老人,他曾於上世紀中葉親身參與過好幾次土樓建設,而且師從當時久負盛名的建築師,學藝經曆甚至能追溯到建國前。

隻不過老人命運淒慘,雖逃過了幾次病魔纏身,如今卻又聾又啞,幾乎難以正常交流。好在他頗能識字,通過書寫溝通得知老人如今還頭腦清醒,隻不過深居陋巷常年無人過問,要不是他家門口那副遒勁有力的毛筆字春聯極其醒目,調研組差點錯過了這樣的拜訪機會。

老人姓徐,也曾有一雙兒女,然而兒子在八二年抗洪時犧牲,女兒遠嫁之後幾乎沒有回來過。現在孤苦伶仃守著鎮上的安置房裏,平時隻能保持著最低生活水準,說不準在家有個三長兩短都沒人知曉。清貧的家中最多的就是各種報刊雜誌,看來是常年保持著閱讀習慣,不過從他平時經常吃的鹽水青菜煮麵來看,讀書也許成了他僅次於飲食和醫藥的大開銷。

很快大家把徐老太爺請到博物館,張教授畢恭畢敬以禮相待,並拿出自己整理的那些筆記給他過目。對方隻看了一眼,臉色立刻變得無比專注,神情就如同回到當年的建設現場。閱完不久他也拿出紙筆,在原先圖紙的基礎上做出了詳盡的輔助批示,一雙老手雖然偶有顫抖,卻能如機器一樣精準,那些線條也畫得筆直,可見多少年來那些精湛技藝也從未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