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間風雨

第65章 品牌打造

字體:16+-

經曆數年努力,沸沸揚揚的申遺工作總算是告一段落,但文旅開發這股勁頭卻絲毫沒有停息,而且在官方運作下有愈演愈烈之勢。

去年這個時候,誌文才剛剛開始對十八巷子古街項目產生念頭,而到了如今,整體改建工程已經收尾。他本想趁著土樓入選名錄的熱潮做一波宣發,同時再緊縮工期提前開放部分步行街的運營,但冷靜思考後,誌彬還是決定先埋頭打磨好之後再說。

古街畢竟是要商業化盈利的,這是一門實打實的生意,當然不能與官方重視已久的土樓相比。而且運營初期既然是準備麵向本地客流,主打的宣發方向就和土樓有所不同,雖然二者都源自客家文化,但土樓主要是靠著自身過硬的文化符號特性吸引關注,十八巷子這邊就更偏向於宗祠文化和本土懷舊,到時候免不了要在宣發工作上重新做文章。

至於這些街巷主要的盈利方向和經營模式,誌彬在一年之前就已經於策劃案上規劃得清清楚楚。他在和誌文商討改建方式上就說得很坦率,巷子最終成型後主要分為兩大區域。

其中一部分靠近各家宗祠密集區,這些地方就不要在建築上過多做手腳,尤其是之前保證好了絕不會在任何一家祠堂上隨便動土,一磚一瓦都盡量保留其原貌。這些地方主要改動就隻能從街麵和道路鋪設上下功夫,首先是把原先的土路換成雕紋的青石板,路上諸如石墩子路燈等裝飾物也統統做舊成上世紀的風貌,再於每一家祠堂門口豎起風格各異的牌坊和石碑做介紹,這樣不僅能存留祠堂古色古香的原汁原味,也更容易被遊人接受。

除此之外,這部分會選址專門設立一個宗祠文化博物展覽中心,之後以門票製供人參觀,裏麵的展櫃裏會收集與年節大祭相關的所有用品,還有本地各村鎮家族變遷史介紹,此外也會展出一些本地大姓的家譜、人物傳記、老照片等物件,再請專人負責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