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万年来的积累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陛下认为在对抗魔族之事上世家的立场从未改变过,这股力量不应该在人族内斗中泯灭。”武则天轻声道。
万年前人族初经魔灾,夫子化界,百家先贤固界,各大世家先祖身先士卒,带领此界百姓披荆斩棘,此界发展至今世家望族功不可没,只是经过万年之久,世家内部逐渐腐朽,曾经带领百姓前行之人如今却成为奴役百姓之人,世家盘根交错的势力网更是成为此界发展前行道路上巨大的障碍!
“师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世家之患若是不能彻底解决,一但死灰复燃,恐成大祸!”陈众生劝解道。
武则天点了点道:“如今先打破世家望族的经济垄断和文化垄断,断了其臂膀再说!师父所受活字印刷术还需要师弟将其推广!一但活字印刷术推广而来,世家的文化垄断不攻自破!”
陈众生同武则天就世家之事一直商讨至深夜,夜间在宫中用了膳,陈众生带着陈婵欣回到自家小院中。
第二日数位印刷工匠在武则天的安排下早早来到院外等候,陈众生将人带至武则天一早就准备好的工坊后,开始将活字印刷术传授给几人,几人本就是雕版印刷术的老师傅,很快就明白活字印刷术的技巧,在陈众生的安排下开始制作一个个毛坯,并将字体刻印在毛坯之上。
将工匠安排好后,陈众生离开工坊,向平康坊的落花楼走去。
落花楼,虞红裳将陈众生迎上顶楼。
“红裳,在长安可还习惯?”
“在长安什么都好,就是日夜思念世子,难以入睡。”
陈众生见虞红裳如此,连忙岔开话题道:“红袖如何了?”
撇了撇嘴,虞红裳回道:“在天后的帮助下,大唐境内遍布红袖之人!”
“好,你安排红袖之人在大唐境内的庶族之中寻找各类能工巧匠!寻到之后将人员名单汇报给师姐!”
“是!世子!”
虞红裳退去安排寻人之事后,陈众生坐在椅子上沉思。
陈众生打算彻底铲除世家之人,但是昨天听完武则天之话,陈众生在思考思考如何处置世家之事。
退去的红袖刚回到房中,就听见陈众生的声音。
“红裳,你将红袖之人安插进各大世家之中,收集各大世家作奸犯科的证据!”
陈众生最终决定依律而行,世家之中作奸犯科之人绝不姑息。
一个月后,陈众生带着活字印刷术印刷而成的书籍寻到武则天。
“师弟,都准备好了?”后花园中武则天看着远处的天空道。
“半月之前,活字印刷术第一本书籍问世后,红袖之人就已经在大唐境内准备妥当,儒家孔惠元近日就将抵达长安,待其以儒家的名义在长安开办第一家书馆后,就可以借此儒家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开办书馆!”陈众生回道。
“书本价格之事可已定好?”
见武则天询问价格之事,陈众生回道:“以活字印刷术印刷而来的书籍价格最高不过五十文一本。”
武则天点了点头,如今一本书籍的价格在上千文以上,五十文的价格已经相当低廉,对于大唐境内的百姓来说也能接受。
……
孔惠元看着雄伟壮阔的长安城,心情却同以往多有不通!
陈众生让人寻到孔惠元之后,孔惠元将所行之事告知本代圣衍公孔明翔时,孔明翔不断抚摸着手中活字印刷术印刷而来的书籍。
“惠元,此书当真价值二十文?”孔明翔难以置信道。
“世子所言,此书售价二十文。”孔惠元回道。
将本放在桌上,孔明翔靠在椅子上,闭眼沉思,孔惠元恭敬的站在一旁未曾打扰。
“惠元,儒家还能屹立于世多久?”
孔惠元摇了摇头道:“惠元不知,依世子所言这世间永恒不变的只有这芸芸众生,若儒家以人为本,这芸芸众生不灭,儒家自然不灭!”
“你去一趟长安吧。”
“此事兹事体大,是否需要召集族老商议一番?”孔惠元担忧的问道。
“惠元,你可知为何孔家之人在外只言儒而不言孔?”
“因为儒在孔之上!”
“你既然知道,那就去吧,至于族中之事,你无需担忧,改革之路总要踏血前行!”
“是!”
孔惠元拉回思绪,向着陈众生位于长安中的院落而去。
“咚咚咚!”
院落中陈众生听见敲门声,知晓孔惠元已到,快步将院门打开。
“孔惠元拜见世子!”
“惠元兄,快请进!”陈众生将孔惠元迎进院内。
两人坐在院落中,陈众生开口道:“儒家当真下定决心了?”
见孔惠元点头,陈众生继续道:“既然如此,接下来不论是科举制改革之事,还是大唐境内大兴教育之事,都还需要儒家及早做好准备!惠元兄回去后可告知圣衍公,若是不忍心下手,本世子可以代劳!”
孔惠元闻言苦笑道:“儒家能够自行解决,就不劳世子费心了!”
陈众生点了点头,并告知孔惠元明日书馆一事就交全全交给其了。
第二日一早,孔惠元带领长安内儒家之人,来到陈众生早就已经准备好的书馆中,看着书馆内一切早已准备妥当,示意书馆掌柜令小厮打开门后,孔惠元带领一应儒家之人走出书馆。
书馆的位于长安朱雀大街最繁华的地带,许多文人墨客相聚于此,孔惠元等儒家之人一出现,顿时激起千层浪。
“儒家孔惠元见过诸位!此书馆乃儒家立,意在传承百家文化,不论士农工商皆可入馆!”言罢又令一旁的儒家弟子将书籍的价格表挂在书馆外。
门外的书生也好,商人也罢,看见往日千金难求的书籍,如今最高不过五十文,纷纷涌进书馆内。
门外儒家弟子看着被一抢而空的书馆,担忧的看着孔惠元。
“无妨,耐心看着即可!”
书馆掌柜安抚好众人后,很快就有人从书馆外运来大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