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建奴的四万大军,正在昼夜兼程,疯狂向西。
黄台吉骑在马上,看着自家地盘的耕地,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这小冰河期的危害,不仅作用在大明境内。
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一样。
建奴的农业生产,同样受到重大打击。
历史上,在努尔哈赤时期。
建奴因为粮食紧缺,甚至派兵去追杀所谓“无谷之人”。
这道命令下,辽东百姓或死或逃,只剩下三十余万。
即便如此,建奴的粮食问题,也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利剑。
现在,黄台吉看见土地十分干旱,也是心中叹气。
“哎,如果一直这么干旱下去。
到了秋天,粮食的收成恐怕不会好。
要是能下一场雨就好了。”
就在这时,天色突然暗淡。
黄台吉抬头看去,只见一片乌云,好似突然之间,就出现在头顶。
而且无边无际。
黑云压城城欲摧。
片刻之后,一道道雷电划破天空,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快,快扎营!”
将士们赶忙停下脚步。
这年头没有抗生素,淋雨着凉之后,一旦发烧,弄不好是会要命的。
黄台吉穿着蓑衣,巡视全军。
见建奴的士兵都扎好了营地,躲在帐篷里避雨。
才松了一口气,回到自己的营帐。
他抬头看天,心中稍微有些得意。
“哈哈,我那边刚感叹完,天上就下雨,看来,我还真是天命所归啊!”
黄台吉志得意满,让手下拿来一壶酒,一般看着雨水,一边喝酒,十分惬意。
这时是春季,下雨十分正常。
黄台吉只当这雨,第二天就会停下。
所以才饮酒。
但是第二天一早,等黄台吉醒来,见天空中仍然下着大雨。
漫天乌云,没有一点儿要消散的样子。
一下子就着急起来。
他赶忙派人找来几个大贝勒。
“诸位,我们不能让雨水拖住脚步,还是该冒雨行军!”
黄台吉此话一出,其他贝勒,纷纷反对起来。
“大汗,冒雨行军,这风险可太大了。
要是闹起疾病来,咱们就算及时赶到科尔沁,也会大大损失战斗力。
到时候不仅救不了宰桑,咱们自己也要搭进去。”
黄台吉闻言,只好沉默。
这话虽然使不赞同自己的提议,但却没什么错误。
要是军队里都是病号,那不仅会损害战斗力,行军速度就要放缓。
一旦明军转过头攻击自己,那岂不是要吃大亏。
而且到时候想跑都困难。
黄台吉长叹一声:“那就等雨停了再走吧。只希望这雨早点停下。”
此时,黄天吉的心思已经去昨晚完全不同。
一直向他们的长生天祈祷,希望大雨早点停止。
但这祈祷的用处却不大。
一直到第三天早上,天色才终于放晴。
黄天吉赶忙组织军队启程,在泥泞中前行。
可他刚到辽河边上,就沉默了。
连续三天的大雨,让水位上涨。
那些可以渡过河流的浅滩,现在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而且河水湍急,普通的民船根本不敢过河。
他带来的四万大军,就只能在辽河东岸,望河兴叹。
白都讷城外,孙承宗正在命令手下,加紧攻城。
数日前,他也接到情报,说建奴的援军已经出发。
于是孙承宗每天都让大军轮流攻城。
但十几天下来,白都讷还在坚守。
孙承宗长叹一口气。
要是自己带着工程器械就好了。
他前一阵虽然命令工匠,开始现场制作工程器械。
但这里是草原,树木稀少,缺乏原材料。
而且时间太短。
所以一共也只能打造出两具投石车,对于攻城的帮助,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时,幕僚劝道:“督师,按时间推算,建奴的援军应该马上就要到了。
不如下令,先把攻城的部队撤下来?
要知道,咱们攻城打到一半的时候,要是建奴冲过来……
那可就麻烦了。”
孙承宗听完,一阵沉默。
他知道幕僚说得对,可是就这么撤军,他实在是心有不甘。
突然,一个传令兵冲进大帐。
“督师,最新的军情。”
孙承宗猛地站起身,冲过去问道:“是不是打破了城门?”
传令兵摇头道:“不是,而是建奴那边的消息。据说建奴那里连下了三天的大雨,现在辽河水位暴涨。
建奴的援军,一时半会来不了啦。”
孙承宗听到这里,心头一松。
但他一下子想到,前几天,自己这边可是艳阳高照。
怎么一河之隔的辽东,就下了暴雨?
孙承宗不由得想起,朱由检上次祭天求雨时的情景。
他叹了口气,向顺天府的方向行了个礼。
“多些陛下出手。”
其他幕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好一脸茫然地站在旁边。
孙承宗重新站直身体,看向周围幕僚道:
“既然建奴军队,不能马上赶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抓住机会,加紧攻城!”
“传我军令,只要第一个登上城墙的,赏一千两白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明军的进攻越发犀利,白都讷城摇摇欲坠。
宰桑每天都要登上东侧的城墙,看向辽河的方向。
“我那好女婿的援军,怎么还没有来?”
其他小台吉见了,只要劝他。
“宰桑,您别急啊,想来也就这一两天,援军就该来了。”
宰桑叹气。
“这一两天,说的轻松,可是咱们能不能坚持到那时候,可就难说了。
这几天,明军的攻势越来越急迫啊。”
就在这时,一个传令兵火急火燎地跑来。
“不好了,明军登上城墙了!”
宰桑眼前一黑。
他身边的侍卫有了经验,立马冲上去搀扶住他。
宰桑摇了摇头,带着一丝侥幸问道:“情况如何,是小股部队登上来了?”
传令兵摇头:“是大股部队登城。”
宰桑急火攻心道:“怎么可能,我不是让你们好好防备了吗!”
传令兵一脸委屈。
城外的明军有十万之众。
城内的守军只剩下一万七。
将近六倍的差距,让明军可以每天轮换着进攻。
而科尔沁的军队却没有修整的机会。
将士们越来越疲惫。
现在,明军打上城墙,根本就不是他们的错嘛。
其他几个小台吉得到消息,也一阵恍惚。
明军登上城墙之后,很快从内部打开城门,明军大举入城。
几位台吉听见喊杀声越来越近,赶忙靠近宰桑。
“台吉,您得下个决断了。”
宰桑茫然地看着他们:“什么决断?”
几个小台吉一跺脚:“宰桑,你到底投不投降?你要不投降,我们就自己去投降了。”
见几个小台吉面露狠色,显然起了拿自己人头去讨好明军的心思。
宰桑迅速清醒过来。
他开口说道:“我也想投降啊,可是我女儿嫁给了黄台吉,明军能饶过我?”
一个小台吉眼珠一转,说道:“宰桑,你又不止一个女儿,只要再挑一个女儿,献给大明皇帝,不就扯平了吗?”
宰桑闻言,长出一口气,下令投降。
几个小台吉对视一眼,把手从腰间的刀上挪开。
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也不想杀了宰桑。
现在宰桑主动投降,也算皆大欢喜。
科尔沁部,从此成了大明的附庸。
辽河东边的黄台吉,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长叹一口气,返回了建奴的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