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狐狸、鬼和獵人》這個故事的碳族多達40億,但同一個故事,不同的碳族個體,進行了完全不一樣的解讀。
譬如莉莉婭·沃米。她認識到,倘若人類是懦弱的鬼,鐵族是強勢的狐狸,那誰是武藝高強的獵人呢?“就是我,我們。我們是獨立於碳族和鐵族之外的第三方勢力。”狩獵者計劃由此提出,鐵紅纓和其他六個沃米才得以降生。
又譬如孔念鐸。聽過故事後,找到故事的原文(來自《閱微草堂筆記》,作者紀曉嵐),將故事後邊的話反複誦讀,進而明白了其在蘊藏著的高深無比的生存策略。於是,信奉靳燦提出的“生命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繼續存在下去”的他,在碳族與鐵族之間反複橫跳,為達到引發鐵族內戰的目的不擇手段。
又譬如織田敏憲。彼時第一次重生的他,於渾渾噩噩中聽到了這個故事,故事本身對他觸動不大,盧文釗在講故事之前關於“人類想象共同體”那段話反倒引發了織田敏憲對諸多問題的思考:那由誰來團結?團結誰?如何團結?以何種方式團結?後來,他更名為烏胡魯,一次又一次重生,創建了重生教,統一了整個地球,都是對這些問題的具體回答。
至於講故事的盧文釗,如同一顆流星,劃過的曆史天空,閃亮一瞬間,燦爛無比,旋即消失不見。
——摘自《碳與鐵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