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鐵之戰4:彩虹盡頭

超越者8

字體:16+-

8

什麽是共情能力?何敏萱無聊的時候在網上看過一本《碳與鐵之歌》的書。作者是匿名的,作品也還沒有寫完,就何敏萱看過的章節而言,可讀性也還可以。其中一章專門介紹了共情:準確地判斷其他個體的情緒體驗,並采取對應的正確的措施與行動,這就是共情。

《碳與鐵之歌》中寫道:看到別人高興,你也高興;看到別人悲傷,你也悲傷;看到別人憤怒,你也憤怒:這就是共情。“打在你身,痛在我心”,描述的就是一種共情現象。“快樂著你的快樂,幸福著你的幸福”,也是一種共情現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把共情對象擴展到人類之外。共情不是同情,不是悲憫,不是愛,但它既是同情、悲憫與愛的基礎,也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的前提。一個共情能力缺失的人,是不可能愛自己,也不可能愛別人,更不要說愛族群和星球了。

共情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被共情的對象,可以在眼前,也可以遠在天邊,甚至可以在千年之前,隻要雙方有信息交流。袁乃東舉例說,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感受到它的豪放;讀“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感受到它的婉約,這就是與古人以極為間接的方式共情。事實上,所有的藝術都是基於共情的。一段文字,一幅圖畫,一座雕塑,一首樂曲,一個故事,一部電影或者歌劇,一場遊戲,形式不同,但感受是有共同之處的。我們參與,我們體驗,並且感到難以自拔。一杯酒,千盞燈,璀璨星空與萬家燈火,雲卷雲舒、潮起潮落、月缺月圓……在千年以前與萬年以後,在眼皮子底下與百億光年之外,它們所激起的情感共鳴是類似的,即便細節有所不同,總體感受是基本一致的。

為了說明什麽是共情,《碳與鐵之歌》的作者繪聲繪色地講道:當你看走鋼絲的表演時,你與這名演員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你依然感到緊張,為他捏一把汗,連腳尖都不由得抓緊了。你甚至會感覺自己“鑽”進了那名演員的體內,仿佛走在搖搖晃晃的鋼絲上的,不是那名演員,而是你自己。你渾身的寒毛都豎起來了,大氣也不敢喘一口,空氣似乎凝固了。即使你心裏很清楚,你安全地坐在觀眾席上,不會有掉下鋼絲,摔成一攤肉泥的危險,但你依然忍不住表現出高度緊張的一切生理特征。這就是一種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