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後山。
墨塵忙了一會後,坐在山洞裏休息,腦子思考一些事情,比如在用工道義上:
“資本家開工廠,聘用工人生產產品,有人說是剝削,可是,如果資本家不開工廠,工人失業沒有收入,這又算是什麽呢?如果是聘用殘疾工人,又是什麽呢?”
墨塵不停在道義和良心上進行過問,想到給這些殘疾人提供就業,創造收益,減輕家庭負擔,顯而易見,殘疾人在家裏地位也會提升,完全不存在什麽道義問題,更沒有良心上,道德譴責問題,村民肯定會大力支持。
下定決心後,開始思考殘疾人的使用,思考一陣,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比較合理的分配。
啞巴類型的村民,跟著家裏啞巴負責挖礦,因為是外麵做工,風吹雨打,比較辛苦,人工設定高一些,一天一個半銅板;後麵兩道工序,都是在室內完成,沒有那麽辛苦,人工設定一天一個銅板。
腿腳不靈便,但雙手和雙眼健康的殘疾村民,來負責打磨原料,加工為細料,失明的殘疾村民去打磨成品。
不過,打磨工作量大,失明的殘疾工人數占比也大。
在周村長一陣忙碌下,第一批報名的一百多名殘疾村民,墨塵從中挑選了八十多名。
墨塵參照上個生涯管理模式,提前編寫完一本冊子,模具設計圖新做了一份,裏麵主要包括日常提煉,鑄幣操作流傳和注意事項,附帶編寫管理製度,以及培訓手冊,便於墨叔協助管理。
正式開工後,墨塵帶著這些殘疾山民,手把手進行培訓。
五天下來,殘疾村民正式轉變為殘疾工人。
團隊磨煉半月後,作坊整體生產流程也在逐漸走順。
墨塵開始思考和計算產能的事情。
假如一天開三百個模具一起進行,一次性可以完成一萬五千枚,冷卻需要時間,一天四個時辰按四組來進行,也就六萬枚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