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漢軍將領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往烏江方向撤退的項隆,卻在心中暗暗慶幸。回顧昨晚和今日的一場場惡戰,他能有驚無險地走到這裏,說明計劃已經成功了大半。
至於他的計劃究竟是什麽呢?這還要從頭說起。
項隆在初次見到項羽時,就為他獻上三個計策。
第一計是鐵浮屠,第二計是火馬陣,至於第三計是什麽,項隆並沒有明說。
這並非是他故弄玄虛,而是他知道,第三個計策的成功實施,必須要得到項羽全心全意的支持。
所以他並沒有著急將計劃合盤托出,而是耐心地幫助項羽解決了四麵楚歌的困境和糧食攜帶不便的難題,希望借此來獲得項羽的信任。
直到三天前的那場夜談,項隆徹底確定了項羽的決心,這才將第三個計策,也就是整個計劃中最關鍵的一環告訴項羽。
這個計策說來也簡單,那就是聲東擊西,或者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聲南擊西。
也就是說由項隆帶領少量部隊向南突圍吸引韓信的注意,而項羽則親自率領楚軍主力,從敵人意想不到的西麵突出重圍。
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吸引韓信注意,讓韓信相信項羽一定會向南攻擊。
所以,項隆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單靠鐵浮屠和火馬陣便可擊敗韓信,這些隻不過是用來迷惑韓信的一種障眼法罷了。
接下來,在向南攻擊的過程中,通過放火製造大量煙霧,阻礙漢軍視線,使得漢軍無法準確判斷楚軍人數。
又通過集中大量戰馬,營造出浩大的聲勢,讓韓信誤以為向南攻擊的才是楚軍主力。
而至於眼睜睜看著鍾離昧投靠韓信,自然也是項隆和項羽商量好後有意為之。
目的就是為了讓鍾離昧能夠順利把項隆精心設計的假消息傳達給韓信,消除韓信的疑慮,加深錯誤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