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針須師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晉·陳延之:《小品方》
4 流落:由南到北
長江,這條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的薑根迪如冰川的亞洲第一大河,以她的源遠流長、磅礴大氣和她的風光萬千,為我們譜寫著一首晝夜不舍、奔流不息的大美詩章,啟發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與靈感;流過通天河、九曲回腸、揚子江之後,浩浩****地注入了東海。
而她在進入揚子江之前,在蕪湖,以她博大的胸襟,接納了一條來自她南岸的支流——水陽江。這條本幹在安徽宣城的支流,以她純潔的母性、善良的本性、浪漫的柔性,哺育和滋養著兩岸勤勞的百姓。
這裏四季輪回、氣候分明,因而既有北方的植被,也有南方的蔥蘢,尤其是生長著各種可食、可藥、可觀賞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譬如艾蒿——
清明前後,用鮮嫩的艾蒿嫩葉或芽尖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有的還會加上綠豆蓉),放入屜中蒸熟,非常可口鮮美,既可作主食,也可作蔬菜;端午時節,艾蒿生長進入旺盛期,高已80厘米往上,且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莖、枝均布灰色蛛絲狀柔毛。葉厚紙質,上麵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麵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基生葉具長柄,花期萎謝;莖下部葉近圓形或寬卵形,羽狀深裂,每側具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齒(幹後背麵主、側脈多為深褐色或鏽色),葉柄長0.5—0.8厘米;中部葉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近菱形,長5—8厘米,寬4—7厘米,1—2回羽狀深裂至半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5厘米,寬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側有1—2枚缺齒,葉基部寬楔形漸狹成短柄,葉脈明顯,在背麵凸起(幹時鏽色),葉柄長0.2—0.5厘米,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或極小的假托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淺裂或三深裂或三淺裂,或不分裂,而為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正如故人雲:“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此時采摘,可入藥,也可搗碎得“艾絨”,製成各種艾條供艾灸用,當然,除此之外,它還具有“用具”功能,譬如可作“印泥”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