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校长、阿明,那位戚老师又到我们村来了!”
夜色初上,圩田村的花阿婆隔着院墙,看到戚科夫正兴冲冲地骑着自行车而来,转头,对正坐在自家院内,与她孙子阿明交流实用菌种植技术的姚元授说道。
正放暑假的圩田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姚元授站起身来,看着身为讲师团组副组长的戚科夫拿着笔记本敲门、走进邻家,很快与村邻热闹地谈论起来,不由蹙眉,皱起两道疑惑,轻声嘀咕:“他总说在这里有太多的宝可挖,是想做什么面子工程?”
阿明不解:“你不是说:市里安排燎原计划讲师团进基层是好事,你还积极配合乡里,将职业学校用作他们的基地,平时也说这位戚组长工作看上去蛮认真,怎么说他在做面子工程?”
姚元授坐下,迟疑着开口:“市里以‘科学技术——人才需求——宣传培训——经济发展’为一条线,要带动农村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提高农民思想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让我们农村富裕起来,当然是好事、实事。他们在职业学校安排的培训、讲座也很实在。只是……这位戚组长,白天工作做完了,夜头不好好休息,总跑到村民家里来做什么?”
“村邻们说他喜欢绕着屋前屋后、看来看去、问长问短,还一直带着本子与笔,记啊记的,是不是有什么目的?”阿明猜测着。
花老婆立时拍了他:“不要胡说,我看戚组长从来没有拿过村里人家的东西。二组的须奶奶说,戚组长看她有风湿,还送了自己带的膏药给她。”
“那……”
“我就担心,他会不会是故意做给人看?想给他自己‘镀镀金、上上光’或者是完成什么形式上的任务,走个过场、交个报告,回头去评先进、当劳模、加工资,那好好的‘燎原’行动就被他们做得华而不实了!”
说话间,他们听到戚科夫在院外敲门:“请问,是花阿婆家里吗?方便让我进来看看,说说话吗?”
姚元授故意躲进花阿婆种香菇的窄棚后,伸头看花阿婆让着戚科夫进了院门。
戚科夫哪里知道为他们安排食宿的职业学校负责人就在院内,只管笑呵呵地与花阿婆问好、拉家常:“花阿婆,你好呀!我是向村支书讨教过的。他说你们家是‘六月桃李满树,八月葡萄满架,九月石榴绽红籽,棚内香菇吃不完,鸡蛋鸭蛋装满筐’,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所以,我来向你们学习。”
“噢……那欢迎啊!”花阿婆听言,也猜测着戚科夫的意思,“阿明白天刚刚卖了葡萄,现在架上还剩了几串,我去给你剪,另外,再给你带点香菇走。”
“不用,不用!”戚科夫赶紧阻止,扬了扬手中的笔记本,“您带我前后看看,再给我讲讲为什么将自己的庭院打理得这样好就可以了。”
花阿婆是真的费解了,不由看向香菇棚后面的姚元授。
姚元授索性走了出来,戚科夫一见就高兴起来:“姚校长,我正要找你呢!”
他不管姚元授目光中打量探究的意思,只管乐呵呵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本来我只认为跟着讲师团是到农村来送‘宝’的,谁知道,倒从你们这里寻到了这样多的‘宝贝’,真是想不到啊!”
姚元授借着院中的灯光一看,那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戚科夫在走村访户时,对农家庭院中情况的记录,不仅配了图,还有对村民们的采访,不由眼中一亮:“戚组长,你对这些感兴趣?”
“是啊,我在宣讲与交流中就听到了村民们说乡里在带动大家发挥自家庭院的作用,增种、增收,后来仔细观察,真的是效果喜人!我很想对这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如果能形成可推广的项目,那可以造福上海与其他省区农村的千家万户!”
姚元授精神一振:“走,我带你到花阿婆家的香菇棚去看看,后面,你想了解什么,我细细讲于你听。如果连我也是不清楚的,我陪你一道去访察……”
“戚老师,你在宣讲、走访中肯定已经知道,我们圩田乡的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一些。虽然亩产在不断提高,但仅能实现村民口粮自给、吃饱吃足是不够的,更要考虑为城市提供副食品、瓜果来增收,所以除了科技兴农、别无他路。自去年市里实施‘燎原计划’,将地膜技术推广开来,省地、省工、省成本,可以应用在上千种农产上。可田地只有那么多,乡里、村里的党组织商讨后,就带动农户利用屋前屋后的小块空地,结合新农技进行应用,种瓜、种果、养食用菌、养鸡兔鸭,还有养花、养盆景、养老鳖的,能多利用就多利用,为农民增收下功夫,实施一年多来,效果不错……”
这个周末,戚科夫依然留在了乡里,因为在村里的工作任务告一段落,他索性应姚元授的邀请,住到他家里。两个人凑头说着圩田乡庭院里的“宝藏”,从傍晚一直说到了深夜,两人睡意皆无。兴奋的希望燥热了满床的月光!
戚科夫知道“燎原计划”为农村送入多项兴农科技,但没料到,还在一户户农家小院里得到了应用,让一小块一小块的“边角地”也能帮助农民们发家致富。
姚元授看他听得入迷,记录的笔兴奋着不停,也就毫无保留,让老伴泡了自家种的茶:“因为我喜欢吃茶。老伴就在院子里种了一排茶木。这是今年收的第一批新茶,你吃吃看。”
“真香啊!”戚科夫说出嘴里、心里的感觉。清香的喜悦轻轻弥散在空气里。
“呵呵,因为我在职校,家里种的品种少,但村民们不一样,一年可以增加几百元到几千元。就拿花阿婆家来说,本来她儿子媳妇身体都不好,照顾田里有困难,阿明职校毕业之后没有好工作,前两年在深圳那边打工。去年回来的时候,正遇到第一期‘燎原计划’讲师团过来,我让他不要走了,看能不能先学点技术。小伙子跟了十期食用菌培训,在家里搭棚试了试,当年就增收了两千元。”
“他们家的菌菇品种不少,质量也好!”戚科夫想着阿明院里那不算大的食用菌棚里,木架上的菌菇像一朵朵厚实的小伞,绽开了开心的笑颜。
“所以,阿明准备明年建起正式的食用菌大棚,扩大生产。”姚元授忽然弯腰,从床底下拿出一袋干香菇来,“这就是阿明给我的。你拿着,晚点做给你们讲师团的同志尝尝味道。”
“这个……好,谢谢!”戚科夫没有推辞,他觉得这让农民幸福的味道,可以让大家吃吃看!
“不但如此,阿明的父亲也跟着学了果树栽种,在他们家屋前搭了葡萄棚,又买了几棵桃树、李树移种在屋后。今年就结了果,花阿婆有空时,就摘了装在竹篮里,拿到集市或公交车站去卖,说要攒了钱给阿明讨媳妇!”
“哈哈,那阿明肯定不用再出去打工了!”戚科夫笃定地笑着。
“不会了!”姚元授也开心地笑着,“他今年对象谈好了,对方的条件之一是,让他把果树种植技术带到女方家去。女方家的院子可比花阿婆家还要大!”
“哈哈哈!”
朗夜中,响起了两个男人明亮的笑声。戚科夫翻动着自己的笔记,忽然向姚元授定睛:“姚校长,这么好的发家致富经验,如果只局限于圩田乡,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实现的价值也小,不免太可惜了!您看……”
姚元授心有灵犀:“你想整理出经验资料,提供给其他农乡,对不对?”
戚科夫爽直,重重地点头:“不过,我想出的是一本书!”
“书?”
“对,一本从‘燎原计划’讲起,能全面彰显庭院致富基础、起始、发展到效果的书,让农乡的人们一看就能明白的书!只是,我毕竟只是跟着讲师团来支教的,对整体情况、发展过程还不熟悉、不清楚。”
“你出的主意相当好,不熟悉的地方,有我来支持你!”姚元授回答得更加干脆!
完成了自己在村里的宣传与面对面调查任务,戚科夫与姚元授一起回到了讲师组所在的圩田职业学校。
白天两个人各自忙着讲师组与职校的工作,晚间,就一起在宿舍里梳理资料、商量分析、草拟书稿。
因为讲师组带来了专业教师资源,职业学校要开展的农民培训课程不少。姚元授太过忙碌时,有时候只能留戚科夫在宿舍写作。
这一天深夜,姚元授巡查过校园,回到宿舍,却见戚科夫手拿着几页文稿,在**和衣睡着,自己准备也在对过的木**休息,却听见了戚科夫在喃喃梦呓。
五十多岁的大男人还如此说梦话,姚元授不由好笑,细听时,脸色却渐渐郑重!
“圩田的庭院经济做得好……这本书,不是光表扬他们,想让更多农民朋友都知道……科技、合理利用土地……农民致富……都过得好……”
姚元授重新坐了起来,走到戚科夫身边,拉过被子为他盖在身上,自己转身拧开了台灯。
心中既惦记着书稿的写作,又操心着讲师组里的工作,戚科夫睡眠难深,感觉到姚元授开灯的动静,模模糊糊醒了:“老姚,您怎么还不休息呢?”
姚元授伸手遮了遮灯光:“你先睡,我想着白天又寻到一些资料,想抓紧整理出来,你明天好用!”
戚科夫听言,立刻翻身爬了起来:“太晚了,你不要一个人辛苦,我们分头整理,快一些!”
圩田职校一间宿舍的灯光,通宵而明,照着凑头而议的两个人,窗外,月色星光洒在操场上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上,默默陪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