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鋪子

中 篇 十八

字體:16+-

離鄧家鋪子十裏開外有一個村莊,叫把關口村。把關口村,剛好處在一個山穀的入口,形如一個手執長矛的勇士,把守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故得此名。你曾經在把關口村一個祠堂改建的小學裏,讀過幾年書。小時候,不管是暖風熏人的春日,還是寒風凜冽的冬日,你都要一大清早艱難地爬起來,自己生火熱飯熱菜。狼吞虎咽地吃好後,在固定地點約好李澤權和王鐵軍,然後一起出發,一路追逐著嬉鬧著,雙腳如風地趕去學校。每天,你們都要走出一身熱汗,這也是為什麽你的耐力比較好的原因。

把關口村,亦是臨水而建。一條比鄧家鋪子的小溪更為寬闊的小河流,繞村而過。小河裏水清見底,一層青青的水草,匍匐在水底,時有小小的遊魚穿梭其中,悠然自得。小河邊,建有一個寬敞的河埠。臨水處,幾層石級以及寬大的青石板,供村人浣洗之用。清晨,是河埠最為繁忙的時候。村裏的婦女們,來到這裏,搶占有限的位置,一字兒排開著蹲下,汲水、淘米、洗菜。接著,她們拿出前一天換洗的一大堆衣服,在水裏浸泡一番,打上肥皂,用力揉搓幾下,再揮杵捶打。一會兒,搗衣的聲音,此起彼伏。那節拍,時而舒緩時而急促,無疑是鄉村的早晨裏,最美的旋律。

如果是在夏日,在一片搗衣聲中,三五個小孩脫得精光,跳進河水裏,濺起片片水花,相互嬉戲玩鬧。那時,李澤權王鐵軍和你,三人見水則喜。通常放完學後,經過小河邊時,你們都要在那一片水域裏暢遊一番,盡興才回。不過,回家晚了,挨一頓父母的臭罵,是免不了的。隻是,你們習慣了父母那樣誇張的咆哮,放完學後一切照舊,該下河時,還是義無反顧地往下跳。

為了以示公平,白子服和鄧川的鬥戲,選在恰好有戲約的把關口村。高高的戲台,臨時搭建在河埠上,麵向小河。入夜,皎潔的月光下,幾盞簡陋的油燈,高高地掛上樹梢,頓肘,整個戲台隨之亮堂起來,燈光映照著戲台周圍一臉興奮、鴉雀無聲的村人。借著昏暗的光影,你可以看見有人爬在戲台旁的樹上,有人跨坐在院牆上,有人駛出烏篷小船,固定在河的中央,仰著頭,側耳傾聽。更有甚者,有人幹脆拿一塊木板當船,鋪在水麵,人或站或坐其上,豪放不羈的姿態,一點不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流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