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地方雖說不大,但是一個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地方,也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在太祖朱元璋起義成功。太祖為了鞏固大明的江山,學習當年漢高祖劉邦一樣大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將他們分封到大明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塊大明的領土上。其中的一個兒子就被太祖朱元璋分封到了大明的遼東。後來高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便把北京附近的王爺統統趕到了南方。遼王就這樣收拾行李去了荊州。
根據明代規定,隻要家裏不絕後,王位就一直都有,於是爺爺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王位就這樣一直循環的傳下去,兩百年後,這位孫子的名字叫做朱憲火節。
不知為何自從這為大明的朱憲火節繼承遼王爵位後,就把仇恨的眼光投向了張居正。這點到張居正考上大明的新科進士的時候還是沒有想明白。因為在當時張居正的家裏並不是很顯赫,荊州的這位大明的王爺見也見過,但這位王爺就是向張居正投去了仇恨的眼光。這個問題直到張居正在四十八歲那年當上大明的首輔大臣的時候,他才明白,雖然他的父親張文明隻是一個窮秀才,但他的祖父張鎮卻是這位遼遼王府的護衛。雖說隻是一個小小的王爺府院的護衛,但在當時張家看來那還是一份挺有麵子的行當。所以他的爺爺對這份行當也看得比較認真,所以以來而去他也就得到了這位王爺的厚愛。就這樣他的爺爺就認識了這位王爺。而那時恰好是他剛剛考上秀才的時候,在整個荊州他一直被這裏的人們稱為荊州的一代才俊。為一時荊州人們所傳誦。恰好這位王爺也和他的年紀相仿。每次當張居正寫詩作文轟動荊州全境的時候,那位遼王的母親總是會對兒子不停的責備,就這樣一來二去,這位遼王終於將矛頭指向了張居正。
在大明高祖的時代,一個王爺是沒有多大的權利的,自從高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後,藩王就成了朝廷防備的重點對象,他不但收回了所有兵權,連他們的日常生活,都有地方政府嚴密監視控製。所以遼王,他的活動範圍也隻僅限於荊州府,如果未經允許擅自外出,就有掉腦袋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