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7年)即我們熟悉的北宋景德四年,這一年北宋權三司丁謂給皇帝上了一份報表。
報告了北宋這一年的收成。
總體而言,經濟是呈現穩定的增長,京城的人口多了四千一百五十,全國總共實管七百四十一萬七千五百七十戶,計一千六百二十八萬仁)二百五十四口,收繳到國庫的銀子一共有六千三百七十三萬餘貫、石、匹、斤。
這個數字比上一年增長了五十五萬三千四百一十戶,二百萬零二千二百一十四口,三百四十六萬餘貫、石、匹、斤。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的引用了這段文字,隻說明一件事。
公元1007年,在北宋是個好年月。
老天爺不鬧騰,經濟穩定增長,就連北方的朋友也安分守己,無論怎麽看,這一年都適合生孩子。
很不巧,這一年的夏天,四川綿陽的歐家,一代文宗歐陽修出生了。
在看到兒子那一刻,已經56歲的歐陽觀抱著歐陽修大哭不止。
這是激動,這是喜悅,這是在無數次的失望後看到了心願的實現。
如果老天爺給機會,他一定會將畢生所有都給懷裏的兒子,但老天爺沒給他這個機會。
僅過了三年,歐陽觀便一病不起,帶著萬分的不舍踏上了天堂之路。
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打亂了歐陽家的計劃,作為家裏的長子,歐陽修隻能與母親相依為命。
可那樣的年月,又能如何?
經過再三猶豫,孤兒寡母決定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
叔叔家也不寬裕,房子還是那個房子,環顧四周甚至連件像樣的家用電器也沒有,每天靠著叔叔打零工掙錢吃飯。
人窮,則思變。
這是先輩傳下來的道理,這道理很簡單,隻是能領悟透的人並不多。
這一點,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看得透徹。
她十分清楚,這樣一個家底想要改變需要的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