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宛夫嚴選作品集(全十冊)

第六章 從東北浪人到京城大師28、浪跡東北

字體:16+-

在黃牛圈中學的一間教室裏,五十多個學生整整齊齊地坐著。等講課的老師背轉身去寫板書,幾個男生就互相扔東西,說髒話,引得大家不時發出一陣陣的哄笑。

“別鬧了,同學們!學到用時方恨少,——”老師看著頑皮男生,耐著性子告誡。

“等閑白了少年頭!”有個男生聽老師說了上句,自己就補了下句。他知道,老師經常用這些話批評他們,耳朵都聽膩了。

“知道了還鬧?你們這些孩子,真是不懂事啊!”這時,老師把目光移到最後一排,繼續道:“你們看看閻樂亭同學,她多麽努力,多麽刻苦,為什麽?她比你們懂得一點——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沒有知識啊!”

坐在最後一排的閻樂亭,看上去已經十八九歲,比其他同學整整高出一個頭。那個年代大家普遍上學早,小學五年、中學四年,到了高中畢業通常還隻有十五六歲。因此,閻樂亭在同學中顯得特別成熟。整堂課上,她要麽在快速地記筆記,要麽就筆直地坐著聽老師講課。同學們的吵鬧,她似乎全都看不見,聽不著。

“閻天師!”那男生朝何樂亭做了個鬼臉,然後衝著老師笑道:“我們要都學她,就隻能做留級生了!”

這些男生看不慣閻樂亭上課畢恭畢敬的樣子,覺得她不食人間煙火,像個天師,就偷偷給她起了個“天師”的雅號。

“我們不做閻天師!”另一個男生附和,“毛主席說,知識越多越反動!”

課堂上又掀起一波吵鬧和哄笑聲。老師沒有能力維持秩序,隻得搖了搖頭,顧自在黑板上抄作業題。

道教創始人為漢代張陵,曾被漢順帝封天師之位,故道教開始叫天師道。為了紀念他對道教的貢獻,後人又稱他為張道陵、張天師。因漢末帝王聲名不彰,張陵代行其實,成為無冕之王,史稱“張陵代漢”。這時期,漢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漢民族開始形成。張道陵及其弟子得到“西方有佛”的訊息後,將道教沿絲綢古道向西傳播,傳入西方後,與西方文化融合,發展成了伊斯蘭教;以伊斯蘭教為中心,形成了統一的阿拉伯民族。隋唐以後,伊斯蘭教傳回中國,道教因而稱其為“回教”,以回教為中心,又形成了回族等民族。所謂“回”,與“去”相對,即是“回歸”、“歸來”的意思。所以,張道陵不僅是漢民族的締造者,也為阿拉伯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道教中,張道陵死後居於天帝之位,是道教大神玉皇大帝的原形;在回教(伊斯蘭教)中,他是 回教大神真主安拉的原形;在漢傳佛教中,他是佛教大神釋天的原形。千百年來,張道陵得到了各方宗教勢力的極力擁戴,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