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海灘揭秘

字體:16+-

日升日降,潮起潮落。轉眼間,四五十年又過去了,親曆者日益減少,那段曆史與今天的人們已漸行漸遠。一些具有史料價值的物證,也相繼散失。比如,英國戰俘送給張福青的口琴,在六十年代生活困難時期,被他的妻子帶到上海,換回來一石大米;漁民們撈回的布匹,基本上都被日本兵搜走了,僥幸留存的,隻有幾小塊蘭色白花的破布頭了;撈回的木頭,不是做了房梁,就是打了家具……

時針走到了2005年春天,即將從人們記憶中沉沒的裏斯本丸救人壯舉,再次浮出“水麵”,重新熱鬧起來。

4月1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前夕,浙江省檔案館首次公開了編號為L030—236、多達99頁的裏斯本丸沉船事件檔案;

第二天,《裏斯本丸沉船》一書的英國作者托尼、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會會長鄭治平,一起來到浙江舟山,與東極漁民沈阿貴等人座談,實地了解當年沉船事件中的曆史信息;

第三天,舟山市宣布成立了裏斯本丸沉船事件曆史研究會。

同年8月18日,英國獲救老兵查爾斯·R·佐敦,帶著妻兒及另外兩位英軍俘虜罹難者的親屬,從英國出發,專程來到東極島,尋訪當年的救命恩人,憑吊了葬身海底的戰友,並與碩果僅存的沈阿桂、吳蘭舫等7位參與救援的老漁民熱烈擁抱,親切交談。他眼含淚花,回憶說:“那時我們全浮在冰冷的海上,風浪又很大,我是不會遊泳的,我和一個戰友抓住了漂在海上的一塊木板,我們就這樣隨波漂著,人已經暈忽忽了,全然不知道方向。後來島上的漁民救了我,拿出了他們僅有的食物番薯,還拿出衣服給我穿,我真的很感謝他們,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我,沒有我現在的家庭,我的孩子……”

2007年9月,唐洪森、田慶華和歐陽城旺撰寫的《裏斯本丸沉船事件研究》,作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之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在采訪親曆者、搜集曆史資料的基礎上,曆時多年,條分縷析,破解了不少的曆史謎團,堪稱裏斯本丸沉船事件研究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