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黄巾起义,开局降服刘备

第八十一章:入真定,张钰访贤

字体:16+-

当忙碌了三天后,张钰收到四周治下传来的消息时,整个人都懵了。

“好家伙,张宝师兄这是?打算利用黄巾军的退场,狠狠的在冀州收刮一波这些富户、乡绅?”

张钰独自一人坐在府衙书房中,脸色有些复杂。

这倒不是同情那些该死的乡绅,而是这么干的话,会让张宝的名誉更烂。

到时候哪怕转头了辽国的体制洗白,也会洗的不够彻底,依旧还会有污渍。

“张宝师兄真是糊涂啊,哪怕要屠杀这些富户、乡绅,收敛他们的钱粮家产,也要找个正义一点的借口,这样才不会耽误日后洗白啊!”

张钰有些头疼的低声说着。

他是没预料到张宝会这么干,便利爽快是便利爽快了,但对张宝本人后患无穷。

自古以来这么干的都没啥好下场,哪怕强如幽灵,也只是批斗抄家,并未大规模对这些人屠杀。

而这么干过的,比如有名的李自成,他治下几乎没有读书人,都是大老粗在治理,哪怕从流寇转变为政权也是如此,这就是后果。

“算了算了,反正我都不打算走封建社会的老套路,张宝师兄屠了就屠了吧,只是黄巾军的名声恐怕还得继续臭了。”

张钰叹气了一声,随后继续处理政务。

主要是有关常山国各县前来‘归降’的黄巾军士卒的收编,整顿有关,以及钱粮、财政的拨款。

但很快,张钰看到了一卷竹简上的内容。

“常山赵家村报官?有土匪?不会就是张宝师兄麾下的那些人干的事儿,被这些百姓看到了误以为是土匪吧?”

“嗯?等等,常山赵家村?!”

张钰腾的一下站了起来,他瞬间想到了这个赵家村,会不会就是赵云所在的老家。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赵云是常山真定人,而这份竹简,正是昨天从真定送过来的。

“不行,得去看看。”

一想到赵云,张钰便坐不住了,这可是一个大才。

上马能上阵杀敌,下马能治理一郡地方,正是黄巾军,哦不,是辽国极度缺乏的人才。

之前张钰没有想法,是因为他们是反贼,不会有多少有识之士来投奔他们,就算招募也不会有人同意。

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正在洗白中,可是正儿八经的官了,这就有资格招募了。

如今名义上的辽王刘备,可是将整个并州拿下了,正在攻打试图收复冀州和幽州。

一州之地,秩两千石的大官,招募没有世家根基的赵云,怎么想成功率都应该很高才对。

三国演义乃至历史上,公孙瓒不过是一地的太守,赵云都愿意主动投奔,没道理比公孙瓒大一大截的自己,去主动招募会招募不来。

想到这里,张钰立刻吩咐人手,在一炷香后,带着三百骑兵,急匆匆的跑去了真定,将原本的事物交给了关羽和邓茂共同处理。

花费了不到半天时间,张钰来到了真定县,竹简上所说的赵家村。

同时在路过的时候,也瞧见了刘家堡的残样,大队的黄巾军士卒正在运送资源,不知道要去哪。

张钰脸皮抽了抽,只当没有看到,绕过了这些黄巾军直奔赵家村。

很快,张钰靠近了赵家村外,再次引得村中人以为是土匪来了。

但是,当赵常瞧见张钰让人打出的正儿八经的旗帜后,赵常立刻阻止了村民们过于激动的行为。

赵常高声喊道:“族人们,这些人我瞧着不像是土匪,他们有旗帜,盔甲统一,反倒看起来像是官军。”

“是吗?那还稍微好点,不过该藏的一样要藏,但不用太过紧张,先看看情况再说。”

“哎,这年头,乱世一到,官军和土匪又有什么区别呢?”

村长依旧满是警惕,唉声叹气的说着。

赵常闻言,也没说什么,而是深深的认同。

很快,赵常仅带着数人,在赵家村临时民兵队的注视下,上前靠近。

“诸位乡亲们,你们无需害怕,本官乃是诸侯国辽国的相国张钰!不是土匪,而是官军!”

张钰一边缓慢靠近,一边大声喊着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

“相国?真的假的?这可是大官啊!”

“是啊,这样的大官,跑到咱们这儿来干什么?”

“谁知道呢!”

村长、赵常、赵云以及一众临时民兵,一个个被震惊到了,满是吃惊的议论着。

他们所在的地方就叫做常山国,是作为大汉王爷的封地,诸侯封地的郡,自然对相国这个官职以及诸侯国不陌生。

虽说不太清楚所谓的辽国是哪个郡作为封地的诸侯国,但至少可以看出对方没有恶意,名义上的确是官军。

这就让赵家村的人,放松了不少。

很快,村口的大门打开,赵常带着两个人赤手空拳的迎了上去。

“草民赵常,参见想过大人!”赵常很是恭敬的九十度躬身大礼参拜。

至于他带来的两个族人,直接在地上五体投地下跪。

张钰惊讶的看着赵常身上的衣袍,暗道:“未曾想这赵家村中,居然还有人穿书生袍服,难道是读书人?那可真是太棒了!”

张钰脸上不动声色,温和的一笑,赶忙上前将赵常搀扶而起,随即又开口说道:“免礼,诸位都请起。”

面对张钰的区别对待,跟着赵常出来的村民,没有任何意见,很是习以为常。

在三国这种时代,只要有人有本事能搞来书读,哪怕只是读一两卷,都能自称是读书人了。

这种人,打底都能去县城某个吏员,在家乡之中作福作威,根本不是普通的会几个把式的庄稼汉泥腿子能比的。

想读书你得会认字,想认字你得交得起私塾的钱,持续不间断的学个两三年。

再然后想办法接触到价值用金计算的竹简书,看到记忆到理解到里头的内容。

所以说,在三国时期,能读得起书的,家里再差也不至于吃不上饭。

张钰很是客气的问道:“这位先生,敢问你是?”

心中却是已经琢磨着怎么将这人骗入自己的阵营了,辽国太缺读书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