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一个县令,你让我监国?!

第九十一章 朱元璋的算计

字体:16+-

两位皇子看到朱元璋松口,心中十分惊喜,没想到这么顺利就说服了朱元璋。他们以为至少要经过几次劝谏,甚至还曾想过,让他们的母亲也帮着说说好话。

没想到只是将朱迪的话重复了一遍,这事居然就成了。

虽然,朱元璋没有完全答应下来朱迪的意见,也没有对开放海禁做任何评判,但是能取得这样的结果,他们两兄弟已经十分意外了。

对于朱元璋这个制定了大明海禁政策的人,能让他松口,允许搞一搞试验,就已经是一个极大的让步了。

两位皇子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抑制的振奋之色。

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劝谏的成果,完全没有想到是朱元璋自己想通了朱迪的套路,甘愿一试的结果。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海上贸易的第一步已经迈了出去,接下来就要看朱迪那边的表演了。

朱樉想到朱迪承诺的那些收益,心跳都开始加速了。

悄悄捅了捅太子朱标,趁着朱元璋不注意,小声问道。

“大哥,你说咱们参与海上贸易以后,有没有机会也能获得点分红什么的?”

朱标有些不解,事情才有点眉目,你就想着分钱了,是不是有点着急。

“二弟,这钱是父皇投的,和咱们没关系。”

朱樉:……

“难道二弟还想着那个酒吧街上的迪厅呢?”

朱樉:“咳咳,我没有,不是,别瞎说啊。”

看着两个儿子满脸兴奋的低声讨论,朱元璋不用问也知道他们在说未来的收益。只是两位皇子虽然高兴了,但朱元璋却依旧眉头紧锁,不敢松懈。

这个朱迪实在太能搞事了,上次是鼓动了全徐州的官员,还让全徐州的百姓都对他顶礼膜拜。而这次不但忽悠了福州以及周边的商贾,还煽动了他的两个皇子,为其奔走。

手段如此多变,实在让朱元璋放心不下。

而且他的目光比两个皇子要更加的长远,这次开海经商不是小事情。若只是做些海上贸易倒也罢了,若是依此招来外贼,为大明引起祸端,才是麻烦。

思虑良久,朱元璋还是叫来了锦衣卫指挥使毛骧。

两位皇子在下面正聊着,听到朱元璋宣毛骧觐见,立刻停下了讨论,打起精神。

他们知道,接下来朱元璋要安排福州方面的事情了。于是全都支起耳朵,听着朱元璋的安排。

没多久毛骧就来到了书房,他手下随两位皇子回来之人,已经向他做了简单的汇报。因此毛骧心里也清楚,朱元璋忽然叫他来,大概是与福州有关。

果然,朱元璋第一句话就是让他全权负责,福州小范围海上贸易试水方面的监察和管理。

“毛骧,你要清楚海禁于我大明的利害关系。”

“是,属下明白,一定不敢大意。”

“另外,还有仔细注意福州的那边所有动静,特别是朱迪的一举一动,都要给咱家详细的记录下来。”

毛骧听到朱迪的名字,顿时心颤了一下。怎么又是这个家伙,不过还是立刻应了下来。

朱元璋想了想,觉得还是要将事情挑明,以免信息错漏。

“毛骧,你要知道海禁一事关系重大,而且朝堂中的所有人,也都会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稍不注意就会受到满朝文武的攻讦。”

毛骧听到朱元璋的话,顿时有种掉入火坑的感觉。虽然说他是代表皇家,去福州监管海上贸易试水的,但朝堂中的那些人可不敢上书骂皇帝,只会将他作为着力点。

将所有怒火和不满,都撒到他的身上。

“是,属下知道,属下定不会让陛下失望,不会让这身锦衣蒙羞。”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这才是锦衣卫头子该有的魄力。别说面对满朝文武,就算是与全天下为敌,也不能有丝毫的退缩。

而后朱元璋交代毛骧将那价值五十万的地契拿走,随便干点什么,作为锦衣卫的暗桩。

当日,毛骧就带着一批手下,再次奔赴福州,准备接手那块五十万的地皮,全面展开对福州的情报工作。

与此同时,留守福州的那位暗桩杨千户,正在一家客栈中喝茶。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心思微动立刻一个眼神过去,一名手下放下茶杯向外面走去。

不多时,那名手下便匆匆回返:“千户大人,属下听外面的人讨论,说朱迪的大基建快要开始了,那些人都在讨论赶紧结束手上的活,等着朱迪的大基建招工。”

杨千户的眉毛一扬,放下茶杯就要出去。这时一群人吵吵嚷嚷的走进客栈,刚出去探听消息的属下立刻凑近杨千户,在人群中指出一人。

“大人,消息就是从那个身穿蓝绸长衫之人口中传出来的。”

杨千户看那些人也要在客栈中驻留,便微微点头,再次端起茶杯。

那伙人闹哄哄的进来后,便招呼小二上茶。

“小二快来,给我们上壶好茶。”

吩咐了小二,那帮人再次将蓝衫之人围了起来,不停的发问。

发问的人不少又在室内,一时间声音混杂难以分辨,那个蓝衫之人略有不耐的摆了摆手,这才让众人逐渐安静下来。

“要我说,你们也别着急,尤其是那些在城门口登记过的,朱大人的‘大基建’开工肯定会出告示,谁都不会错过的。”

杨千户敏锐的捕捉到了大基建三个字,顿时来了精神。

毕竟他们在这里的主要职责,就是对朱迪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一听是之前关注的大基建有动静,注意力全部都放了过去。

那些围拢在蓝衫之人身边的百姓,也注意到了大基建,立刻又引发了一波问询。

还有不少人起哄,把那人捧得高高的,但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那人似乎有意卖关子,不少问题说得含含糊糊。

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不少人就开始质疑起消息的准确性。

那传消息的人一挑眉毛,颇有些不悦:“告诉你们,我有个亲戚就在朱大人手下,这可是那边传来的第一手消息。你们爱信不信,反正我是什么生意都不做了,一心等着朱大人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