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丈夫、父母以及亲友表示,姜雅楠性格外向,喜欢唱歌,厂子里的联欢会上总是有她的表演,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姜百灵”。
姜雅楠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接触的人群就是家人和饲料厂同事以及之前绣花厂的两个朋友,她的日常轨迹除了上下班就是在家或者去父母家。
倒是有两个同事提到,在姜雅楠出事之前,总有两个男青年过来找她。
他们留着长头发,穿着花衬衫喇叭裤,骑车锃亮的大梁车,还会打口哨。
有两次,姜雅楠还和他们发生了争吵,其中一个男青年甚至把姜雅楠的衣服拉扯坏了。
当时,有同事让姜雅楠报警,姜雅楠只是悻悻地说算了。
随后,邢斌和同事也辗转找到了那两个男青年。
原来,他们只是看到姜雅楠长得漂亮,想要搭讪,姜雅楠不同意,他们就多次骚扰。
对于姜雅楠的被害,他们直说与自己没有关系。
在姜雅楠被害的时间段里,他们在录像厅里看录像,录像厅老板也作证他们没有离开。
另外,他们的指纹与现场发现的血指纹也不匹配。
在确定姜雅楠的身份之后,岐山县公安局也出动了大量警力,就姜雅楠的人际关系进行了拉网式排查。
重点调查了姜雅楠的饲料厂同事以及熟人群体,调查无果后,又将排查范围逐步扩大,仍旧是进展甚微。
在走访之中,邢斌从姜雅楠的邻居那里得到了一条信息。
那个邻居说,在姜雅楠出事前的一段时间,她曾经看到过一个男人站在姜雅楠家的门口反复向里面看。
当时,那个邻居问对方是谁,对方只是低着头说“找错了”就快步离开了。
后来,邻居遇到了姜雅楠,也提到了这件事,姜雅楠说可能就是“找错了”,也就没有在意。
虽然邢斌也无法判定这个男人和姜雅楠的被害是否有关系,但他还是询问了那个的男人相关信息,比如外貌,身高体型以及其他特征。
那个邻居是这么描述的“看起来文绉绉的”“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个子不高,看起来不太胖”“三四十岁吧”“手里还拎着东西,好像是一个饭盒,装在一个网兜子里面”。
虽然有了邻居的描述,但她也只是模糊地看到,无法进行准确辨认。
不管是邢斌还是同事,他们都会感觉凶手就生活在姜雅楠的身边或者附近,这个人应该“很好抓”,但是,越是简单的题目往往越是难解,越是“好抓”的人往往越是抓不到。
姜雅楠的离奇被害打破了这座县城的平静。
从那时候起,岐山县人民的心中就笼罩上了一层迷雾,久久没有散开。
伴随着调查进展缓慢,直至停滞不前,案件始终未能侦破。
在这期间,同事们陆续侦办了其他案子,邢斌却始终记挂着姜雅楠的案子,闲暇时候,他还是习惯把那些询问笔录拿出来,看一看是否遗漏了蛛丝马迹。
只是,那时候的邢斌仍旧囿困于这是一座孤岛案件,他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
直至前两天,他接到市局发来的协查通报。
在东闽市郁南县发生了一起杀人抛尸案件,其中,受害者张彦君在被害之后也被化了妆、改变了发型,甚至更换了衣服。
那一刻,邢斌冷不丁一激灵。
他意识到姜雅楠的被害可能并不是一起孤立案件,这很可能是他从警生涯中所见不多的连环杀人案。
看到所有的卷宗,也听邢斌介绍了相关情况,老队长对案情有了大致了解。
邢斌仍旧很激动:“王队,您对这两起案子有什么看法?”
老队长点了一根烟:“从两起案子的案情分析,我也倾向于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但是,仔细想一想,这又不像是一起连环杀人案。”
老队长之所以推测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是因为两起案件中,凶手的作案手法相似,且都存在死前强奸或者**行为,最重要的是凶手的作案特征,在作案之后,他都有为受害者化妆、改变发型和更换衣服的特殊行为,这也是认定连环杀人案的关键之处。
老队长之所以又说这不像一起连环杀人案,原因有两点:
其一,作案对象的选择。
虽然老队长经手的连环杀人案也是寥寥,但是在此类案件中,凶手在作案对象的选择上通常具有相对的统一性,也就是说,那些作案对象在年龄、性别、外貌和体型等方面或者性格、职业和社交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或者存在交集。
结合张彦君和姜雅楠两起案件,二人除了都是女性之外,无论是年龄、外貌和体型,还是性格、职业和社交等方面均无相似之处,二人分处两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也无交集。
也就是说,想要从受害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或者交集方面寻找线索已经不具备可能了。
其二,作案细节的差别。
不管是岐山县公安局,还是郁南县公安局,在作案动机的分析上,结合凶手为受害者化妆、改变发型和更换衣物等细节,认为这是凶手的特殊癖好或者凶手的情感投射。
不论是凶手的特殊癖好还是情感投射,在连环杀人案中,通常也具有相对的统一性。
如果这是凶手的特殊癖好,他喜欢在作案之后为受害者化妆梳头,甚至更换衣服,这种癖好也是相对固定的,具体到细节上来说,就是妆容发型或者服装是相对固定的,比如都是辫子或者都是盘头,比如都是毛衣裤子或者都是衬衫裙子等等。
如果这是凶手的情感投射,他将受害者投射为某一个喜欢的女性或者与自己有过情感经历的女性,那么这种投射不会是多个形象,通常就是某一个固定形象,比如梳着辫子,穿着衬衫裤子的女性,或者盘着头发,穿着大衣毛衣的女性,但是在姜雅楠和张彦君的案子中,两个人被害之后,被凶手改变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似乎有悖于凶手的情感投射推测。
也就是说,不管是特殊癖好还是情感投射,想要从中获得一个固定女性的形象或者特征已经不具备可能了。
另外,邢斌也提出了,如果这是凶手的情感投射,他会不会同时投射了多个人,老队长表示有可能,但是可能性很小,同时投射了多个人相当于随机杀人了。
虽然两起案子存在诸多解释不通的地方,但是两地公安仍旧认为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
考虑到两地作案,中间又跨越了半年之久,老队长和邢斌分析,凶手先是在岐山县作案,后来因为工作或者生活发生变动,主动或者被动来到郁南县,然后在郁南县再次作案。
另外,让老队长认定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还有一个原因:
在邢斌介绍中,一个邻居曾经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站在姜雅楠家的门口扒着门缝向里面看,在他招呼之后,那个男人说了一句“找错了”就快速离开了。
这让我们想到了在对于张彦君的人际关系排查中,同为兼职小姐的小狄也曾经看到一个穿着防寒服的男人站在张彦君租住的民房门口向里面探看。
当时,关于这个细节,老队长也没有多做深究。
考虑到张彦君兼职小姐的身份,接触的人群比较复杂,一个中年男人扒门探看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什么。
如今,在姜雅楠一案中,同样出现了一个扒门探看的中年男人。
虽然在张彦君一案中,小狄没有看到对方的容貌,只是看到了对方的背影,但是她提到了一个重要细节,就是对方骑自行车离开,车把上挂着一个装在网兜里的饭盒,且饭盒可能是空的,而在姜雅楠一案中,邻居看到的那个中年男人同样拎着一个装在网兜里的饭盒。
因此,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扒门的男人,也绝对不是一个走错门口的男人。
他,很可能就是凶手!
结合凶手属于预谋性作案,他在作案之前对于姜雅楠以及张彦君有过调查了解或者跟踪观察,他的这个行为很可能就是在“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