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從賣私鹽開始

第二十七章 畏威而不懷德

字體:16+-

一百餘名俘虜被集中到了雙頂山腳下,這是一處風水寶地,鄒潤選擇在這裏將張大入土為安。

“封棺!覆土!豎碑!”

“禮成!眾人三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寨主上前上香致奠,楊頭領上前上香致奠,鄧頭領上前上香致奠。”

“禮畢!”

條件有限,一口薄木棺材,一堆小土包,連墓碑也隻是用木板臨時製作的,但是饒是如此,這一幕還是給了登雲山眾人和俘虜們無比的震撼。

漢人自古視死如生,一個人的後事操辦得當會給逝者以莫大哀榮,會給生者以慰藉。張大區區一個剛上山的小嘍囉,能得到寨主和兩位頭領來主持葬禮並親自祭奠,這是讓所有人都倍感釋懷和感動的。

更不用說寨主還親自交代,他會有一百貫的撫恤金(注1),如果他的家人願意上山,還可以搬到山上接受奉養。相比較上述麵子上的榮耀,這種裏子上的真金白銀無疑更顯心跡,更能讓人感恩戴德,效死無悔。

其實撫恤金製度宋代也有。北宋慶曆年間,宋廷頒布詔令道:“凡陣亡者,指揮使七萬;副指揮使六萬;軍使、都頭、副兵馬使、副都頭五萬。”北宋元豐元年,宋廷又作了調整,明確撫恤金額按照戰爭結果給予,即“陣勝,將校三十匹”、“不勝,各減半”。當然這些都是給中下級軍官的。

至於普通士卒,史冊之中記載如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下詔“有死於矢石者,人給絹三匹,仍複其家三年。”意思是“戰死的將士,每人賞賜三匹絹,並免除其家人三年徭役。”後來的宋代皇帝雖然在此基礎上有所增益,但是考慮到物價上漲的因素和各級軍官克扣的因素,不難知道,普通小兵真正拿到手的陣亡撫恤金可謂微薄之極。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是什麽宋朝軍隊空有人數,而無實際戰鬥力了,就這個撫恤水平,將校和士卒之間差距如此懸殊,哪個士卒願意真心賣命呢?所以兩相比較之下,鄒潤完勝,哪怕是俘虜們在知曉此事後,也都懷揣著渴望想加入鄒潤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