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劈脑袋!小鬼剔牙!掏耳朵!”——这是传说中程咬金大耍三斧头时喊出的招式名称。这老程为何只会三斧头呢?只因他是在梦里学的武艺,梦中一神秘奇人教给他八十四路(一说六十四路)斧法,可老程脑子不好使,只记得三招,后来又自创了半招,唤作“捎带脚儿”。老程经常仗着这“三斧头半”的绝招,突然杀出,先是绿林劫道,后是疆场对敌,“程咬金的三板斧”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了两句脍炙人口的俗语。
程咬金的斧头功,声势极猛,令人胆寒,但三招半一过,立马疲软,原形毕露。若遇到武功不强的人,尚能唬住,若遇上高手,老程只有挨打的份,除非他跑得快。
传说中的程咬金就是这么一个超级活宝,他拥有“混世魔王”这一威猛尊号,却一点都不威猛;他貌似二百五,其实聪明得赛过猴精,武功不咋地,命却极好,活了一百多岁,还当了三年皇上。在所有的演义传说中,老程堪称人气最高的喜剧武将。
其实搞笑的老程,都是胡编乱造的,正史上的老程,一点都不搞笑,反倒很威严很正经,而且他也不像演义中编得那样武功低微。真实的老程并不斧头为兵器,而是和他的战友秦叔宝、尉迟敬德一样,都是万夫不当的长槊高手。
大老程,原名咬金,后改名知节,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人。演义中的老程是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生于乡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和老妈相依为命。他大字不识一个,长得还其丑无比,蓝脸红发,像个活鬼,极不招人待见。为了生计,他贩过私盐,蹲过大牢,卖过耙子,当过土匪……虽说混得惨点,但秉性乐观,一天到晚欢蹦乱跳,跟打了兴奋剂似的。
正史中的老程绝非草根贫汉,反倒是一倜傥公子,还是个典型的官四代——他的太爷爷、爷爷和老爸都是北齐的省(州)级高官,如此家境,他打死也不会贩私盐和卖耙子。
程咬金自幼习武,少年时就以骁勇闻名,尤以马槊功夫见长。隋末天下大乱,无数人都选择了看似最有前途的职业——造反。为保卫家乡不被“反贼”侵扰,程咬金组织数百名老乡搞了个“保乡团”,时刻准备和“反贼”打仗。可“保乡团团长”干了没多久,老程就对隋朝幻灭了,干脆自己也当了“反贼”——投奔了瓦岗起义军首领李密。
演义中的老程曾在瓦岗寨当了三年的皇帝——他探了一神秘地穴,发现内有龙袍皇冠,不禁欣喜若狂,紧接着在“拜大旗选帝活动”(军师徐茂公规定瓦岗众兄弟谁能把帅旗拜得飘起来,谁当皇帝,结果唯独老程拜时大旗迎风飘扬)中,老程光荣胜出,便在众人拥戴下当上了山寨版的皇帝(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山寨),号称大德天子、混世魔王。后来这位程魔王跑到扬州装神弄鬼,严重惊吓了隋炀帝和萧皇后,被逮捕问斩,多亏魏公李密救了他一命,为了报恩,老程就把山寨皇帝的宝座让给了李密。
混世魔王的故事精彩生动、幽默好玩,不过一看就是胡编乱造的。真实的程咬金混山寨不假,但绝没当过老大,李密的瓦岗老大之位更不是他让的。在正史上,老程是李密麾下最精锐骑兵的统领,也是瓦岗军武勇最强的的王牌悍将之一。
(二)
李密有一支引以为豪的武装,号称“内军”,由精挑细选的八千名超级猛士组成,相当于“首脑卫队”。李密曾得意地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最能打的士兵必须由最能打的武将统领,李密任命最信任的四骠骑为“内军”统领,程咬金便是这“内军”四骠骑之一,和他同样职位的还有一个猛人,即他的哥们秦叔宝。
由于肩负着保卫老大的艰巨使命,所以程咬金和秦叔宝两人一直受到李密的特别重视,享受极高的待遇。不久,在一次枪林箭雨中,老程于十万火急的危机时刻成功救人,上演了真实版的“生死时速”和“功夫之王”,不过他救的不是老大李密,而是一位武功也很高强的战友。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独揽大隋朝政的郑国公王世充(此时的老王尚未自立)选精兵两万,和李密决战于洛阳西北的邙山。刚打败宇文化及没多久的李密根本就没把王世充放在眼里,他信心百倍地排兵布阵——自己和领内骑兵的程咬金安营于北邙山,另一悍将单雄信领外骑兵驻兵于偃师城(今河南偃师东)北。
李密的瓦岗军猛人一大把,而王世充的手下没什么著名武将,李密认为猛人们集体出手,王世充铁定玩完。可战争不是武侠、军事不是单挑,事实证明,在老奸巨猾的王世充面前,武功再高的猛人也不管用。
王世充先派出数百骑兵对单雄信发动猛攻,号称“飞将”的单雄信似乎有些扛不住,李密忙派程咬金和另一位猛将前去援助单雄信。这位和老程并肩出击的猛将并非秦叔宝,他的名字叫裴行俨,传说中的隋唐第三条好汉、“银锤太保”裴元庆便是以他为原型的。
在演义中,裴元庆乃少年英雄,容貌俊美,神勇异常,掌中一对三百斤重的八棱梅花亮银锤,罕有敌手。除职业猛将这个身份外,裴元庆还有个身份——国舅爷,因为他的姐姐裴翠云嫁给了“混世魔王”程咬金,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寨皇后。
作为裴元庆原型的裴行俨,也确实是一猛将,号称“万人敌”,每战先登,恰如发了狂的猛兽,那功夫绝不比秦叔宝等人差。
正史上的裴行俨并非程咬金的小舅子,他们只是战友关系,接下来发生的这一幕,程咬金把他们的战友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对传说中的姐夫和小舅子奉命援助单雄信,裴行俨和往常一样,率先冲阵,把个程咬金远远抛在后头。
一般情况下,冲锋陷阵的猛将不怕敌军群殴,就怕乱箭齐发,偏偏裴行俨这回衰神附身,真就还遇到了飞蝗般的乱箭,还没等他靠近敌阵,就被射下马来!
裴行俨中箭,有一喜一悲。喜的是,他只是受伤,并未身亡;悲的是,他因重伤而无力再动,仍旧会随时面临死亡!
王世充军见射倒了一名瓦岗武将,欣喜若狂,赶紧蜂拥而上,试图抢夺“战利品”。
小裴的险境,老程看在眼中,急在心头,赶紧策马来救。“休想动我兄弟!”只见老程大喝一声,手起槊落,一王军将领当场丧命。
那些抢夺裴行俨的其他兵将见此情形,个个惊呆,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程咬金的大槊又到了,上下玩命地砸,左右疯狂地扫,数名王军兵将又归了西。王世充的军队被程咬金一人的壮举吓着了,纷纷退却。
程咬金见敌军被吓退了,立即下马抱起了裴行俨,接着二人同乘一马,向本阵奔驰。
王世充军见程咬金救人后要跑,顿时急了,他们觉得现在程咬金带了个累赘,武力值肯定减弱,只要追上他们,必定能打赢。于是王世充军的骑兵开始追击。
王世充军估计的有些道理,一匹马的载重是有限的,两位武将都压在它背上,而且还都是大块头的**,它不吃力才怪。没一会儿,这匹坐骑的速度就放慢了,而追兵也杀到了。
骑着一匹超载的战马,抱着一个负伤的兄弟,跟着一群生猛的追兵。自打从军以来,程咬金从未遭遇如此艰难危险的处境。纵使功夫再强,也无法全面施展,真真是愁煞人也!
如果此时丢掉裴行俨,那程咬金是完全可以脱离险境的,但心中的一个“义”字决不允许他这么做。什么叫兄弟情,什么叫战友情,那就是生死关头两肋插刀、患难时刻不离不弃!
这一回,老程真的是豁出去了。
就在程咬金拼命催马奔驰之时,一名追兵跃马而至,只见他一槊挥来,竟刺穿了程咬金的身体!
这名追兵乐坏了,他这一刺,似乎意味着他马上就能干掉两名瓦岗大将,似乎预示着他很快就会被王世充给予大大的重赏。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刺,换来的却是他自己生命的终结。
程咬金被“刺槊洞穿”,先疼后怒,瞬间爆发了小宇宙,只见他怪叫一声,回身迅速抓住这支刺穿自己的大槊,一使劲,将其折断,接着手持半截断槊风雷般飞刺而去,那追兵当时坠马而亡!
王世充军再不敢追击,受了伤的程咬金带着受了伤的裴行俨终于突出重围,返回大营。
舍生忘死,险中制敌,程咬金,创造了沙场的奇迹,也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三)
虽然老程的表现精彩而震撼,但这场大战,李密还是打输了,瓦岗军实力大损,余下的几乎所有兵将全被王世充收编。命运弄人,曾和王世充军玩命的程咬金,竟成了王世充的手下,他的战友裴行俨、秦叔宝、单雄信等人也都集体归了王世充。
王世充早闻瓦岗豪杰们的本事,对程咬金等人礼遇优厚,可程咬金一直觉得王世充不是一个好老大,更不是一个英雄。这日,老程对秦叔宝说:“王世充器度狭窄,满嘴谎话,还总喜欢赌咒发誓,迷信鬼怪神仙,像是一个跳大神的巫婆,哪里是拨乱济世的明君。”
秦叔宝觉得老程之言相当在理,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脱离王世充。
不久,王世充外出作战,程咬金正在阵中,他和秦叔宝等瓦岗旧将突然向王世充拱手道:“虽然我等蒙受您的优待,也很想报恩,但您性好猜忌,身边又多是煽动蛊惑之人,您这里非我等托身之所,这里就此别过!”说完几位好汉飞马而去,王世充知道他们的厉害,不敢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猛人们的远离,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
曾被程咬金舍命相救的裴行俨没有离开王世充,因为他觉得老王这人还不错,而且王世充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况且其老爸裴仁基也被王世充重用,他就没选择和老程一道出走。
后来的历史证明,王世充这人确如程咬金所说,是个难成大事的奸险小人。裴行俨和他老爸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播,引起了王世充的猜忌。裴家父子极为不安,打算劫持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没想到东窗事发,父子双双被杀。
由于选错了老大,“万人敌”裴行俨断送了自己,而他昔日的亲密战友程咬金,则因为选对了老大,迈向了人生的辉煌顶点。
程咬金投奔的是新生的唐朝,唐高祖李渊给老程安排的职务是秦王府左三统军,老程的直属领导便是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喜得猛将,实力大增,他任命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为“黑色精锐兵团”——玄甲军的指挥官,每逢大战,皆以猛将们率玄甲军打头阵,所到之处,敌军人仰马翻。
老程归唐后,其武勇得以更全面的发挥,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无往不胜。两军对阵时,老程横冲直撞,斩将夺旗;攻城拔寨时,老程奋勇先登,连毙敌将。在演义中,只会“三斧头半”的老程的干仗功夫远不及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而实际上,老程在大唐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并不比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差。老程摘敌脑袋的本事,在真正的隋唐英雄排行榜中,完全可以名列前茅。
唐朝**平群雄,战功赫赫的程咬金被封为宿国公,昔日的草莽汉子成了显赫的公爵。
大唐军事统一的结束,意味着更为残酷的政治内斗的开始。作为李世民最为倚重的亲信武将之一,老程很快就被李世民的政敌盯上了。为剪除秦王羽翼,太子李建成在高祖李渊面前进谗言,将程咬金外调康州刺史。老程急眼了,对李世民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大王的左膀右臂现在都被剪除,恐怕自身也难保!我程知节宁死也不离开,希望您赶紧定下万全之策!”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发了狠,于玄武门干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程咬金力挺秦王,事变结束后,作为奖赏,他被封为太子右卫率,升右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老程的再次得宠,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战功很重要,但在关键时刻站对政治队伍更重要。
李世民正式登基后,程咬金更受恩宠,被授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李世民不仅规定程家可世袭刺史,还把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老程的二儿子程处亮。成为大唐公主的公公,这一荣耀待遇,可是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都没捞到的,倒被老程给得着了。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公主的老公公,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人于皇宫凌烟阁画上二十四位最出色勋臣的画像,程咬金名列其中,排在第十九位。此时,他的瓦岗老战友秦叔宝已逝去多年,另一位和曾他并肩作战的玄甲军战友尉迟敬德也已申请回家养老。看着昔日战友们的死的死、退的退,老程似乎有些凄凉和寂寞。
程咬金和尉迟敬德一样,都比李世民年长多岁,但都比李世民长寿,他们都活到了高宗时代,只不过晚年的尉迟敬德不问世事当起了宅男,而须发皆白的程咬金依旧活跃在军政界。
(四)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程咬金统领飞骑军护卫太子李治登基,并在皇宫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以保障新皇帝顺利接班。老程表现不错,继续享受着高官厚禄。六年后,他被高宗李治升为左卫大将军(正三品)。在这些日子里,老程虽职位显耀,但由于无仗可打,又没有老战友李世勣从军人转型为政客的本事,所以基本处于闲着无聊的状态,按时上朝下朝,按时领取薪水,这种乏味单一的生活模式直到永徽六年(655年)才被打破。
这年高宗李治下令讨伐不服大唐的西突厥(称霸西域,即今中国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已近三十年没尝过沙场滋味的程咬金突然被高宗给搬了出来,他被封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总司令),奉命讨伐西突厥的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高宗在玄武门亲自为老程践行,老程手捧御酒,银须飘摆,心潮澎湃,向皇帝表示定让那胡酋乖乖降服,再不敢藐视大唐。
这一年,程咬金已经六十七岁了。
说来也有趣,这程咬金活了大半辈子,历经战阵无数,但所扮演的都是冲锋陷阵的猛将角色,他的成功,全仗着浑身是胆和武功高强。而这一番出征,和以往的厮杀截然不同,他平生头一次挂帅(其实也是唯一的一次),统领大军独当一面,还是境外作战。这对年近古稀的老程来说,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事实证明,这次出征很不幸,和老程传说中的“三斧子半”一样:虎头蛇尾,先喜后悲。
老程率领大军长途跋涉,颇为艰辛,历经数月,第二年终于到达西域,但见戈壁苍茫,雪山嵯峨,真是一片新奇而陌生的战场。发现西突厥的踪迹后,老程把积攒了数十载没能施展的武勇全部释放,于榆慕谷(今新疆霍城)奋击阿史那贺鲁的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
首战告捷,老程满怀欣喜,乘胜前进,兵至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上游)和西突厥数万骑兵又干了一仗,斩杀一千五百余人。其实此次胜利应归功于老程麾下的一位前军总管,正是这个猛人“率五百骑驰往击之”,把西突厥杀个了措手不及。
猛人的名字叫苏定方,他是被演义小说歪曲得最厉害的大唐名将。演义中的苏定方奸险毒辣,大白脸一个,魅力无敌的英雄帅哥罗成就是被他阴谋害死的。而在正史上,苏定方绝对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他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可比他的上司程咬金强多了。
苏定方十五岁便征战沙场,被誉为“骁悍多力,胆气绝伦”,又足智多谋,深通兵法。想当年大唐第一军事家李靖灭东突厥时,苏定方就担当前锋,直冲可汗牙帐,此番跟随老程出征西突厥,又是他打的头阵。
唐军连战连捷,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无论是程咬金还是苏定方,他们谁都没料到,很快唐军就会遭遇悲剧。导致这一不幸结果的,也是一个大唐将军,他的名字叫王文度,职位是此次远征军的副大总管,即副总司令。
苏定方立下奇功,王文度的心里顿时升腾出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他眼珠一转,跑到程咬金面前说:“敌军虽逃,但我军也损失不少。应当结成方阵,不要让士兵轻易离开。”
程咬金听后,开始分析王文度的战术是否正确,可还没等他分析完,王文度就突然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程咬金一看,目瞪口呆,连忙下跪。
原来这王文度拿出来的是高宗的圣旨!
“天子有诏,程知节恃勇轻敌,由副大总管王文度接管全军!”王文度此言一出,老程彻底无语了。
王文度拿到指挥权后,开始乐滋滋得按照自己的意愿摆弄部队,结果唐军整日跨马披甲结阵,战马多瘦死,士兵多疲劳,全军上下一片颓废。军中最具用兵才华的苏定方见此情形,心急如焚,赶紧对程咬金说:“大帅啊,天子诏令讨敌,如今反而自守,搞成这幅样子,如何立功?您才是全军统帅,军旅之事不能自己决断,反而看副将眼色行事,任其专权,与理不符!末将认为,应拘禁王文度,再奏报朝廷说明真相!”
在这关系到全军将士和整个战局的危急时刻,程咬金没听苏定方的,依旧任凭王文度瞎搞。虽然老程一向以虎胆神威著称,但在圣旨面前,他的胆、他的威,一扫而空。他很清楚,如今他的领导可不是当年和他一起驰骋疆场的太宗,他和高宗并无深厚的君臣之情,何况高宗前不久不顾群臣强烈反对立了老爸的女人武媚娘为皇后,正瞧着一些开国功臣不顺眼呢,在此非常时刻,他老程岂敢抗旨?!
想当年,冲锋陷阵的老程从不畏惧死亡,而如今,已享受了数十年富贵生活的老程,真的害怕得罪了皇上会不得善终。
苏定方见老程如此窝囊,只能干憋气。而王文度大权在握,趾高气扬,当大军进至怛笃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时,这位揣着圣旨的老兄再度瞎搞,他见有数千家胡人来降,竟下令屠城,还要将归降者的全部财物夺走。苏定方气得半死,怒目而道:“本来是讨贼的,自己却当了贼!”王文度根本不听,他大手一挥,全城军民很快就被唐军斩尽杀绝,所有财物都被王文度等高级将领瓜分一空。
此事从始至终,程咬金依旧保持着沉默,不但眼睁睁看着这座城池变成尸山血海,还接受了王文度分给他的钱财。全军将领,唯一没拿钱的,只有苏定方。
(五)
唐军屠城抢钱的同时,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趁机远遁,唐军已然疲累,无力再战,只能班师回朝。
程咬金刚回到长安,就被惊呆了——高宗说并无圣旨给王文度,王文度是假传圣旨!
程咬金彻底倒了大霉,由于逗留不进,坐失战机,他受到免职的处分。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王文度这个假传圣旨、罪大当诛的家伙,竟被同样处以免官,几年后又被重新启用!
这一切,不得不令人怀疑,程咬金被唐高宗给玩了!高宗很有可能是故意派王文度给老程捣蛋,目的就是狠整一下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集团,谁让他们多数都反对自己立武后呢。
可怜的老程就这样背上了一个“晚节不保”的污名,虽然不久后他又被高宗重新启用为岐州刺史,但已被调出京城,远离了朝廷。此时老程也已厌倦了所有的军事和政治,遂上表请求退休,高宗欣然批准。从此,老程过上了平静的养老生活。
程咬金安享幸福晚年的时候,那位曾在他麾下任前军总管的苏定方于战场上大放异彩,这位智勇双全的武将先是灭了西突厥,活捉了老程没能逮着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后又**平了西域思结部的叛乱,生擒其酋长都曼,接着踏平了得罪唐朝的百济王国(朝鲜古国,首都在今韩国扶余),将百济国王义慈父子押回长安。苏定方成了盖世无敌的璀璨将星,即便搁在整个古代军事史上,也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名将。相比苏定方,程咬金虽是前辈老将,但终其一生也无任何值得夸耀的军事业绩,他只能以武功高强的猛将形象载入史册。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虽有缺憾但基本上一生荣耀的程咬金在家中安详去世,终年七十七岁。高宗下诏追赠这位开国元勋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在当时那个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程咬金能以如此高寿善终,也算一种福分。而在演义中,老程的“福”被夸大了数倍——他欢天喜地地活了一百多岁,武则天去世后,中宗和睿宗相继登基,老程依旧活蹦乱跳。
虽然演义扯淡的成分太大,但正是后世那些小说家和说书人的全新包装,才使得“程咬金”这仨字变成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小说家的笔下和说书人的嘴里,程咬金永远是一个人气超旺、可爱搞笑的喜剧角色,“混世魔王”的名号享誉民间,而那位军事才能胜过老程百倍的苏定方,却惨遭歪曲,成了个让人愤恨的大反派。看来有些时候,文学艺术的力量比正史要强,更让老百姓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些塑造得无比成功的演义形象,程咬金的名字和“三斧头”及“半路杀出”这俩词儿是永远难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