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历史上的古代武功高手

39.猛龙出海 惊呆少林——俞大猷(明)

字体:16+-

(一)

无论是刀光剑影的江湖,还是枪林箭雨的沙场,都流传着那条龙的传说……

传说中,“龙哥哥”剑法无双、棍法绝伦,其武功之强,连少林寺僧人也甘拜下风。

传说中,“龙哥哥”率古代的“坦克”和“军舰”狂扁倭寇,在水陆两栖都无往不胜。

传说中,“龙哥哥”著有“武林秘籍”《剑经》传世,图文并茂,精妙生动,被无数习武者奉为宝典。

其实,这些传说,都是真实存在的……

“龙哥哥”不是别人,正是大明王朝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他的武功,他的战术,总是变化多端的,他的盖世神勇,在当时也只有一人堪与匹敌,再加上他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纵横驰骋穿梭自如横扫强寇,所以世人便把他比作神奇威风的龙,而那位与他并驾齐驱的英雄,则被比作霸气十足的兽中王——“虎”,这位“虎”不是别人,正是名气更旺的戚继光。正所谓“俞龙戚虎,杀贼如土!”

“龙”先登场,至于那位“虎”,咱后面还会专门细说。

(二)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他的老祖宗俞敏曾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为大明王朝开国立下战功,封了个“百户”的世袭军职,相当于连长。老俞家的官儿本来就不高,工资低得可怜,日后更是越混越惨,传到俞大猷这一代时,老俞家已彻底落魄成了穷屌丝。

俞大猷依靠老妈给人家做手工编织维持生活,他的童年是相当艰辛的。

别看俞大猷是一穷孩子,但他的豪情壮志比任何人都强烈,他打小就认为自己必须成为一个与众不同、名垂史册的牛人,正所谓“以豪杰自命。”

为了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梦想,俞大猷拜师学艺,他所学习的第一个专业非常奇葩——《易经》是也。

在很多人印象中,《易经》是一部神乎其神的奇书,据说涵盖了全宇宙的真理。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本书能“未卜先知”,最起码能摆摊算命。

当时福建泉州有三位《易经》高手:王宣老师从《易经》中研究了古今兴衰;林福老师从《易经》中研究了人性之谜;赵本学老师从《易经》中研究了百变兵法。俞大猷一口气把这三位老师都拜了。学了一段时间后,他感觉赵老师的课题最合他的胃口,于是乎,他也开始全力从《易经》中研究打仗的事儿。

突然有一天,俞大猷悟了,在他的脑海中冒出来这样一番神奇的理论——兵法之数是从五开始的(《孙子兵法》中把打仗的好多事儿都分为五种类型,如“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又如“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其他还有好多关于“五”的),就像人分为脑袋和四肢五部分,即使百万大军,也能合体为一人!

怎么样?听起来够神吧?!

带着对《易经》的大彻大悟,俞大猷又学习了第二个专业,他拜一代武学宗师李良钦为师,学习棍法和武林绝技——荆楚长剑。俞大猷果真是天赋异禀,没多久便已练得日臻完美,已然“剑术天下无敌”,百十人不得近身!

嘉靖十四年(1535年),文武双全的俞大猷同学参加了“高考”——武举会试,名列第五,开始当官,封为正千户,相当于团长。

俞大猷被朝廷派往金门任职,有一拨常来福建和广东烧杀抢掠的匪徒让他很生气,他上书领导,陈述自己暴打匪徒的意见,结果领导把他臭骂一顿——“小校安得上书?!”接着又把他打了好几棍,还炒了他的鱿鱼。

可怜俞大猷一片赤诚之心,被昏官当成了臭狗屎,令人心寒呀!

这俞大猷坚持要暴打的匪徒正是臭名昭著的倭寇。

这倭寇本来是日本海盗,在改行当海盗前,他们的职业有武士、浪人(流浪的武士)、商人、渔民、船夫,还有些流氓无赖,后来一些明朝的走私犯和海盗觉得这行很赚钱,也纷纷加入。到嘉靖年间,这帮明朝的亡命徒后来居上,搞得倭寇中的十分之七都是中国人!

那些名震中外的倭寇巨魁多是中国的黑道老大,最著名的两位便是王直和徐海,他们在成为倭寇首领之前的职业,一个是走私商,一个是和尚。

中国海盗和日本浪人勾勾搭搭,相互利用,成为嘉靖年间明朝南方最让人头疼的祸害。

俞大猷上书抗倭反遭撤职,当时的官场之烂可见一斑。

但俞大猷未有丝毫气馁,为了梦想,他继续“一根筋”。

(三)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北方的蒙古首领俺答汗进犯山西,朝廷下诏全国海选**上前线玩命,俞大猷极其兴奋,毛遂自荐,受到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毛部长又把他推荐给宣大总督(河北、山西一带的最高军政长官)翟鹏。俞大猷聊起军事来头头是道,翟总督大为折服,热情款待,致使全军震惊。

俞大猷本以为这回可以大显身手了,没想到翟鹏只是把他当成是口才绝佳的“脱口秀高手”,对他只提供优厚待遇,并不重用。

俞大猷壮志难酬,有些郁闷,他才不甘心当个吃白食的人呢,最终辞谢而去。

毛伯温见俞大猷从翟鹏那里跑了,便给他安排了新的工作,让他驻兵武平(今属福建龙岩市)。到任后,文武双全的俞大猷一边和文人们研读典籍,一边教士兵们练习剑法,心情舒畅了许多。

不久,海盗骚扰武平,俞大猷顿时亢奋——可算逮着在战场上实践武功的机会了!他亲率士卒连劈带砍,俘虏斩获三百多人!

俞大猷刚在福建平了一拨海盗,广东那边又来了新任务,新兴(今属广东云浮市)、恩平(今属广东江门市)一带峒人(苗族、侗族等)造反,需要俞大猷来摆平。

俞大猷真是艺高人胆大,他让百姓作好防守准备,自己则亲自率领几个随从遍访造反者的巢穴,先以他高超的“文”给造反者洗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一些造反者说得两眼发直;然后他又以高超的“武”震慑造反者——抽出宝剑舞了个风生水起飞沙走石,一边舞还一边对造反者说:“来来来,我教你们剑法!看这招白虹贯日!再看这招青龙出海!……”

一番忙活,文武并用,造反者集体下跪,愿意归降。

这时造反队伍中有一个名字很凶猛、武功也很凶猛的人表示不服,此人名叫苏青蛇,曾力格猛虎,然而这位名字很像白娘子她妹的老兄刚透露出不满情绪,就被俞大猷一剑斩杀,其他人算是彻底被震住了。

苏青蛇在老虎面前挺厉害,可没想到俞大猷是比老虎还厉害的神龙!

俞大猷命令造反者把侵夺的民田还给百姓,又招降了好几个头目,这两地从此得到安宁,百姓拍手称快。

先平海盗,再斩青蛇,俞大猷威名渐著,两广总督欧阳必进认为无论哪里出了乱子,只要把这位属下派出去,都能搞定。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安南(今越南,当时为明朝的属国)大臣范子仪闹事,进犯广西钦州、廉州,边境百姓吓得够呛,欧阳必进下令俞大猷前往讨伐。

俞大猷携三尺青锋,飞驰而至。

俞大猷来到廉州城下,正遇着敌军攻城攻得正欢。俞大猷很想快速出击,但没办法,因为他的水军还没到达,如果打的话,很难全歼敌军。于是,俞大猷把当年从《易经》中悟出来的兵家奇谋拿出来了,他派出几个骑兵前去劝降,说明朝大军已到,你们马上就要玩完了!

敌军智商不高,还真被吓跑了。不久,水军开到,在冠头岭(今属广西北海市)设下埋伏。此时那帮敌军又转而攻打钦州,这正中了俞大猷的套。俞大猷拦截了敌军的舟船,追杀数日,斩首一千二,生擒了闹事头子范子仪的弟弟范子流。接着俞大猷乘胜追击,并发出公告,让亲明的安南首领莫宏瀷送一份礼物来,这份礼物就是范子仪的脑袋!莫宏瀷很听话,立即照办,至此安南平定。

俞大猷此番绝对算是立了奇功,可当时的权臣严嵩为了打压他,不给他报功,只奖励他五十两银子,就把他打发了。

按说这五十两银子对普通人来说不算少(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约六七百块钱呢),更何况明朝领导干部的工资本来就低得可怜(各部尚书即部长级高官一年的工资也才一百五十二两银子),但这五十两银子的奖励和俞大猷平息一方战火的赫赫战功来比,那就纯粹等于玩人了。

可怜大猷这辈子一直霉运不断,当初给上司提出宝贵意见反被炒鱿鱼还挨了揍,这次摆平叛乱又被打压,真是没处说理去。事实证明,他的“点背”在以后的生涯中还将继续频繁上演……

(四)

虽然俞大猷总是遭遇不公正待遇,但他不愧为参透《易经》的大师,觉悟就是高,简直是“宁可天下人坑我,我也绝不坑天下人!”拿了可怜兮兮的五十两银子后,俞大猷又接到了新任务,琼州(今海南)五指山黎人造反,战火燃烧,海南岛百姓需要他!

俞大猷率军飞驰海南岛,大剑一挥,擒斩五千三,招降三千七。这时他那研究《易经》的觉悟又冒出来了,他上书欧阳必进说:“黎民也是人,隔几年就叛乱一次征讨一次,这哪里符合上天怜悯世人的本意呢?属下认为,应该建立城池,用治理汉人的方法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安定人心呀!”

欧阳必进觉得俞大猷说的太赞了,立马采纳,于是乎,俞大猷单骑进入黎民山寨,和黎民签订了和平共处的条约,从此海南百姓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俞大猷走上了一个更有意义的战场,也是让他名垂青史的战场。这一年,倭寇祸害浙江,朝廷下令俞大猷为宁(浙江宁波)、台(浙江台州)参将(镇守边区的武将,低于总兵,类似于师长)对付这帮恶贼。

俞大猷刚到浙江,正巧碰到一拨倭寇攻破宁波的昌国卫(“卫”是明朝的部队编制)。俞大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倭寇很有种,又攻陷了绍兴的灵山卫,接着再跑到松阳(今属浙江丽水市)作案。俞大猷胸有成竹,以他极喜爱的楼船搞了个海上拦截,倭寇们再次悲剧。

俞大猷是玩船的行家,他认为倭寇陆战厉害而水战不行,所以最好用战船和大炮在海上灭他们,不给他们登陆的机会。要么说这俞大猷被誉为“俞龙”呢,擅长海里爆踹小鬼子是原因之一。

就在俞大猷不辞劳苦辛勤卖力的时候,他的霉运又降临了,也不知为啥他被朝廷扣了一个“失事罪”被停薪了!

如以往一样,境界极高的俞大猷没有怨言,他继续追着倭寇实施无情暴打——“逐贼海中,焚其船五十余……”朝廷见俞大猷“将功赎罪”,干得不错,便撤销了停薪的处分,又决定给他正常发工资了,这真是典型的瞎折腾外加玩人。

两年后(1554年),倭寇占据普陀,俞大猷率军攻打,攻到半山腰,倭寇突然冲出来,杀死俞大猷手下三百人,包括一名武举。

俞大猷这回算是真正的获了罪,朝廷给他的处分是戴罪立功。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会说了,这俞大猷不是挺无敌的嘛,怎么还会受挫呢?!告诉您吧,俞大猷厉害不假,但倭寇的战斗力也是超强的。此番剿寇,倭寇的兵力兵器占尽优势,更何况是居高临下,各方面因素都对俞大猷不利,受挫很正常。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很快俞大猷就会让倭寇尝到他真正的厉害!

不久俞大猷在吴淞(今属上海)报仇成功,大败倭寇,朝廷觉得俞大猷不错,又折腾开了,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还赏赐了他一把银币。

此后,俞大猷接连破敌,晋升苏松(今苏南、上海一带)副总兵,可郁闷的是,他虽然当上了军区副司令,手下却只有不到三百人,各路调集的兵马都没赶到。倭寇乐坏了,大批出动,趁机进犯金山(今属上海)。

俞大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受挫了。此时屯驻附近的倭寇有两万多人,总督张经坚持己见非要俞大猷去教训他们,俞大猷坚持不可轻举妄动。待到其他明军陆续赶到,俞大猷才开始出击,终于在王江泾(今属浙江嘉兴)大破倭寇。大战过程中,俞大猷对鬼子们先“红烧”(火攻),再“水煮”(水攻),焚溺不计其数,斩首一千九百余级。

辉煌战功刚取得,俞大猷“衰运”再临——他的战功被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抢了,俞大猷没获得任何奖励。别看战功被朝廷无视,但朝廷对俞大猷的失利可记得门清,由于之前的金山受挫,他获得了贬职的“待遇”。

如此朝廷,令人无语……

要么说这人一旦境界高,就令人无比崇拜呢。对俞大猷来说,功名利禄皆粪土,能宰更多的小鬼子才是他的最爱。被贬职后的俞大猷转战苏州、无锡、太湖等地,把前来这一风景如画之地作案的倭寇揍了个遍,倭寇的战船被俞大猷烧毁的烧毁,击沉的击沉,俘获的俘获,斩首更是不计其数,某倭寇的头目也被俞大猷一把生擒。

这些战功刚立,俞大猷又“中奖”了——他被弹劾“纵敌”,嘉靖皇帝大怒,剥夺了他的世袭特权,还说本应判处死刑,但又不忍,所以让他立功赎罪。

对于这类事儿,俞大猷早习惯了,想必诸位看官也都习惯了。俞大猷继续在抗倭战场横冲直撞,杀得倭寇哇哇惨叫。不久,朝中大臣都争着抢着伸出大拇指夸俞大猷有才。到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俞大猷终于升官,成为浙江总兵官(军区司令),真是不容易呀!

(五)

这年冬天,俞大猷积极参与摆平了倭寇大头目徐海(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和尚出身的中国海盗,他还因为娶了名妓王翠翘而传为美谈),至此浙江的倭寇基本上都被宰得差不多了,只剩宁波舟山还有一拨强硬分子凭借险要地势,负隅顽抗,官兵围困很久,终不能克。

这拨倭寇乐疯了,就在他们举杯欢庆的时候,俞大猷的兵刃突然横在了他们的面前……

那是一个冬天,狂风怒号,万里雪飘,俞大猷率军从四面直捣敌穴!

冷风啸冷锋,雪花卷血花!俞大猷完胜!宁波舟山的倭寇全完了!

按照俞大猷这辈子的规律,大功告成之后就该倒霉了。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的上司、文臣出身的抗倭名将胡宗宪打算对付实力最强的倭寇大头目王直,老胡想忽悠王直通商来除掉他,而俞大猷跳出来表示坚决反对。

事实证明,俞大猷的反对是无比正确的。因为王直最终虽然被忽悠死了(这家伙信了胡宗宪的话,结果被朝廷下令处死),但王直的余党死活不服,他们打着为老大报仇的旗号,又跑到舟山折腾。朝廷下令俞大猷进剿,不过这拨倭寇人多势众玩命死守,俞大猷一时半会难以攻克。

此时和俞大猷一起出击的还有他的一个参将,此人也是一个武艺不凡的高手,曾向俞大猷学习棍法。论武功,他也许比俞大猷差那么一点,但论军事才能,他比俞大猷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君便是和俞大猷并称为“俞龙戚虎”的戚继光。

这时候朝中大臣因为倭患变严重的事儿,纷纷大骂胡宗宪,捎带脚把俞大猷也弹劾了,还把俞大猷和戚继光给处分了,并限令他们一个月内搞定倭寇。

俞大猷压力山大,开始发飙,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海上拦截倭寇,击沉战舰一艘,其余倭寇逃窜到福建、广东一带继续作案。至此,浙江的倭患算是彻底搞定了,俞大猷先后斩杀倭寇四五千人,居功至伟,但他的霉运并未结束。

由于胡宗宪认为让倭寇滚蛋比围歼倭寇更有利,所以没有出兵追击,这下可被朝中御史抓到了把柄,胡宗宪急了,竟然说这都是俞大猷不听话导致的,结果嘉靖皇帝又火了,把俞大猷逮捕下狱。

这次俞大猷的霉倒得有点大,可是高境界的他总是那么淡定,他在监牢中和狱友们纵论古今,切磋诗文,谈笑风生,简直和自家一样。

俞大猷被关了将近两个月,多亏掌握锦衣卫大权的陆炳平日和他关系不错,老陆自掏腰包给权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藩行贿,这才把俞大猷给弄出来。

俞大猷出狱后,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调到大同工作,大同巡抚李文进觉得俞大猷特有才,盛情款待,并结为好友。在这里,俞大猷一边搞科研一边打仗。所谓“科研”,是他鼓捣出一种独轮战车,相当于古代的坦克。

您瞧这俞大猷的军事本领还真够全能的,昔日在南方剿倭时,他在大海里把军舰(楼船)玩得炉火纯青;现在到了北方,他又发明了“大猷式坦克”,不愧是两栖高手,估计当时科技再发达点,他连飞机都玩能出来!

这大同在内地又是北方,可没有倭寇来犯,“大猷式坦克”要对付谁呢?答案是:常来骚扰的蒙古骑兵。要知道,想当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把成吉思汗的后代们都揣回了蒙古老家,但他们并不灭亡,也极不安分,隔三差五地就催马扬鞭跑到边境做些烧杀抢掠的勾当。

“大猷式坦克”刚发明没多久,蒙古骑兵就又跑来作案了。俞大猷很欣慰,他正愁新武器无用武之地呢!

蒙古骑兵一路高歌滚滚而来,俞大猷以一百辆战车抗衡,再配合三千步骑,结果蒙古骑兵被杀了个人仰马翻。

“大猷式坦克”第一次投入实战,便大获全胜,用事实证明了它确实是克制骑兵的有效武器。李文进大喜,赶紧把“大猷式坦克”上呈朝廷,朝廷看后也觉得不错,从此便设置了首都部队的“兵车营”。俞大猷也跟着咸鱼翻身,受到表彰和嘉奖。

(六)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接到上级命令,让他去南方平定叛乱。俞大猷即刻动身,路经河南嵩山少林寺时,突然发生一件影响中国武术史的大事。

话说俞大猷早就听说少林僧武艺绝伦,他本身也是高手,对此自然兴趣十足,于是乎经过河南时他专程拜访了少林寺。

少林僧很自信,他们给俞大猷搞了一场一千多人参与的棍术表演,这场面,何其拉风!

然而俞大猷仔细观察后却发现有些不对劲,他很坦白地对少林僧众说:“你们的棍法太不正宗了,已经失去了真传!”

一开始还自信满满的少林僧们顿时被俞大猷给刺激到了。不过少林寺毕竟是江湖名门,境界也很高,有大家之范儿,他们知道俞大猷是武林高手,便很虚心地说“愿受指教。”

于是乎,俞大猷抄起大棍,翻飞盘旋,狂风呼啸,耍了个龙飞蛟舞。少林僧众看了个目瞪口呆。收招后,俞大猷又对少林僧众说:“此技必须苦练许久才行。”

就这样,少林寺派出两名和尚代表跟随俞大猷南下习武,三年后学成毕业,回到少林寺终于将少林棍术发扬光大。在嵩山少林寺对面有一座十方禅院,院外竖立着一方《新建十方禅院碑》,碑文便是俞大猷所作。

威震武林界之后,俞大猷又开始转回老本行,开始威震疆场了。

在轻松收拾了几个叛乱头子后,俞大猷被封为福建总兵,前往围剿福建莆田平海卫的倭寇,和他配合出击的有两位亲密战友,都是灭倭高手,一个便是戚继光,另一个名叫刘显,膂力绝伦,曾在一次激战中亲手秒敌五十多人并生擒三个头目,前面说过的那位使一百二十斤镔铁大刀的猛将刘铤,就是他的儿子。

大战前,俞大猷力排众议,力主“以守为攻”,先以山沟高栅把他们围住,待到各路兵马到齐后再出手灭之,这一策略得到上级的批准。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三大高手汇聚平海卫,分左中右三路并进,这拨倭寇能被大明王朝三颗军界巨星(也是武林巨星)联合围剿,这待遇可不低。

俞大猷如狂龙出海,戚继光如猛虎下山,刘显如猎豹奔腾,直把倭寇杀了个尸横遍野!明军大获全胜,斩首两千二,营救百姓三千多人。

捷报传到北京,嘉靖皇帝乐得眉开眼笑,开始嘉奖功臣。可是被列为首功的是戚继光,朝廷以他取代俞大猷担任福建总兵,刘显也获得晋封,而俞大猷得到的奖励只是四十两银子。

“无所谓……”俞大猷的心中依然如此想,他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广东战场。

这广东也不太平,除了猖獗的倭寇外,还有些嚣张的盗匪,两拨坏分子经常勾三搭四,到处作案。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俞大猷来到广东后先对付盗匪,他软硬兼施,先忽悠,后暴打。能忽悠过来从良的,最好;顽抗到底的,杀无赦!

俞大猷再次发挥个人英雄主义,仗着武功高,单骑深入贼军大营,把一些意志薄弱的贼人给搞定,然后再来一招“以贼打贼”,让从良后的盗匪去杀倭寇,表现好的可以免罪。

搞定盗匪后,俞大猷直捣倭寇老窝,一日夜连克倭寇三处巢穴,连烧带斩倭寇四百多人,而后在海丰(今属广东汕尾市)灭倭一千二百多人。倭寇被俞大猷逼得逃往大海,又被风浪给卷了个七零八落,所幸没死的躲到一个据点死撑。俞大猷将这拨倭寇围了个水泄不通。两个月后,这拨倭寇饿得两眼发黑,打算逃,结果被俞大猷的副将汤克宽亲自击毙了三个头目。

广东剿倭,“俞龙”的手段真个是干净利落,怎一个牛字了得!

(七)

嘉靖四十四年(1563年),“俞龙戚虎”又在一起并肩战斗了。他们一个率领水军,一个统领陆军,在广东南澳暴打了嚣张的海盗头子吴平。不过这吴平鬼的很,被打败后竟然溜了,死不悔改,继续作案。朝廷很生气,又把屎盆子扣到了俞大猷的脑袋上,将其撤职处分,直到俞大猷灭了广东河源的一拨山贼,才又给他官复原职,并调任广西总兵。

朝廷对俞大猷的态度一贯如此:用你的时候,召之即来;烦你的时候,一脚踢开。有功了,都是别人的;有错了,都是你的。

隆庆五年(1571年),俞大猷又立新功,他生擒了广西大盗黄朝猛、韦银豹等人,将困扰这一片近百年的匪患彻底尽除。对于当时大明王朝两广一带的黑道分子来说,俞大猷就是他们的克星。

一年后(1572年),俞大猷的霉运又按期而至,他被弹劾奸诈贪污,虽有兵部主持公道,但还是被打回原籍听候调用。

一个生性耿直,为官清廉,家里穷的叮当响的人,却被扣上“奸贪”的罪名,这朝廷坑人的本事实在无敌!

第二年,即万历元年(1573年)秋,俞大猷霉运继续,他又被扣上了抵抗海盗失利的罪名,被炒了鱿鱼。没多久又被重新启用,负责训练战车部队。此时的俞大猷已经七十高龄了,年轻时他对功名利禄是非成败就看的很淡,如今老了,对这些浮云就看得更开了。他三次上书万历皇帝,请求告老还乡。

虽然一生坎坷、总是扮演“倒霉蛋”的角色,但俞大猷的结局还是不错的,是善终,也是高寿。万历八年(1580年),一代名将俞大猷在家中病逝,终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左都督(正一品之职),谥号“武襄”。在广东、福建、浙江他战斗过的地方,都立有他的祠堂,供人拜祭。

俞大猷被誉为明朝嘉靖年间最出色的“老成宿将”,他是历代名将中罕有的功夫巨星,也是武林宗师中罕有的军事天才。除了载入史册的赫赫战功外,他还写有一部“武林秘籍”,名曰《剑经》(俞大猷常以棍为长剑,所以这本书虽名为“剑”,实则讲的是棍),一直被奉若武学经典。他的武功招式流传至今,名闻天下的“南拳”也受到了俞大猷武功的影响,那些家喻户晓的“南拳”高手,什么洪熙官、方世玉、苏乞儿,都算是俞大猷晚辈的晚辈了……

剑客们的故事就此总结,下面登场的是几位擅长使戟的豪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戟的辨识度,好像不如刀、枪、剑那么高,而传说中使戟的高手,似乎都是很帅很酷很拉风。这款很炫的兵器,自打商朝就有了,但真正能以戟来横扫群敌的高手,历史上并不太多。咱前面说过,传说中三国武力第一的吕布在真实历史上的兵器并不是戟,那么真实历史上能把戟使出高水准的**有多少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