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

26、無為而治

字體:16+-

這一年冬春持續幹旱。由於缺水,有些地塊越冬的小麥幹死了,更多的田塊因為土地缺墒,莊稼奄奄一息,春播也因為幹旱缺水而遭遇嚴重困難。

對於金馬市這樣嚴重缺水的地域來講,幹旱往往是致命的。其中旱原地區本來就靠天吃飯,遇到幹旱年份隻能眼看著莊稼枯焦,減產乃至絕收,基本上毫無辦法。多多少少有一些灌溉條件的平原地區,水資源也十分有限,遇到幹旱也要首保人畜生活用水,莊稼地的灌溉隻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所謂抗旱保苗、抗旱奪豐收,多數情況下隻是口號而已。

從舊時代沿襲下來,一直到“文革”“破四舊”之前,每逢幹旱,民間一直有自發組織起來祭天乞雨的傳統。所謂乞雨,就是由若幹村子那些有威信的長老、族長之類的人物組織發動,拉起一支隊伍來,放三眼銃、鳴鑼開道,其中主祭往往是一位半人半神的角色,化妝、穿特製的禮服,最神奇的是將一根鐵簽從兩腮穿過,並不流血的——也不知是真是假。乞雨的過程是在一定的儀式過後,主祭率領祭天的隊伍來到或近或遠的山泉或河流處,用某種器具汲取神水,回來之後。但凡經過參與乞雨的村莊,都要象征性地灑幾滴甘霖,意思是如果龍王爺開恩,參與者一定會利益均沾。這種在民間看來十分神聖也一定管用的祭天乞雨儀式,偶爾也能起作用,隻不過是大自然隨心所欲配合人的演出而已,多數情況下隻能是徒勞。

完全可以想見,遇到眼下這樣冬春連續幾個月幹旱的狀況,周圍的老百姓看見馬湖灘濕地生態園從天河借水的那條引水明渠清流奔湧會是怎樣的心情。簡而言之,他們絕不會無動於衷,也不會垂著手不采取任何行動。

情況很複雜。

“天河借水”之所以設計建造成明渠,說明了負責馬湖灘旅遊項目建設的領導和工程設計人員根本沒有防範意識,沒有意識從而導致沒有措施,於是方便了那些因為幹旱遇到困難、從而不得不把政府借來的水再“借”去一用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