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有鲁明义的线索,焦辉催促着中年衙役。
中年衙役说道:“昨晚鲁大人失踪之前,去了飘香院,有人看到,随同的还有王薪,小的在寻找鲁大人的时候,又去找了王薪,可是王薪也不见了踪影,小的怀疑,鲁大人的失踪,与王薪,有着莫大的关联。”
中年衙役推理的有理有据,焦辉赞同的点了点头,道:“你说的不错,眼下找不到鲁知县,不如去尝试找一找王薪,找到他,肯定也能找到鲁大人的下落。”
“小的这就去办。”
中年衙役连忙应承下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立功机会,只要找到王薪,顺着线索找到鲁明义,大好前途不就有了吗?
就在中年衙役美滋滋的憧憬之际。
这时,一名年轻衙役急匆匆的跑了进来,来到焦辉身边,低声说道:“大人,鲁明义找到了。”
焦辉顿时双眼一亮,问道:“在哪?”
“在....监狱。”
年轻衙役回道。
“什么?”
焦辉面露惊讶:“在哪?你再说一遍!”
“在监狱。”
年轻衙役又重申了一遍。
焦辉心里一沉,好端端的,鲁明义怎么会被抓到监狱去呢?
“你可知他因为什么原因被抓?”
焦辉追问道。
年轻衙役茫然的摇了摇头。
显然,他并不知道。
此刻,焦辉面色无比凝重,他思来想去,也没明白,为何知县鲁明义,会被抓进监狱。
“是谁抓的鲁明义,你可知?”
焦辉又问道。
年轻衙役唯唯诺诺道:“是燕山中护卫千户....丘福。”
“是他?”
得知是丘福抓了鲁明义,这让焦辉更加摸不着头脑了,鲁明义的失踪,和丘福完全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丘福怎么会抓鲁明义呢?
焦辉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决定把事情汇报给胡诚知晓,让胡诚定夺。
.......
沈氏报社。
自从胡培开设了一家新报社后,沈言旗下的报社,经过这两天的低迷之后,生意又恢复了以往的红火。
毕竟在报业这一块,沈言自认为是第二,还无人敢称第一。
况且,胡培开设的报社,虽说谁模仿沈言的报社而来,但画皮容易,画骨难,报社的内核,还是得需要吸引人的内容。
沈言花大价钱,签约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又养了一批学子,再加上顺天城内,只要发生大事,人人都可以来报社爆料,获得不菲的报酬,就凭这些。
胡培不管开多少家报社,都无法对沈言的报社,进行致命的打击。
反而,经过这两天,胡培报社的生意,每况愈下,而沈言报社的生意,不仅恢复正常,还带来了许多新客。
“掌柜的,您找我?”
赵老头走进屋内,看向坐在案桌后的沈言,轻声问道。
“没错。”
沈言点了点头,旋即招呼赵老头入座。
赵老头略带拘谨坐在了沈言对面,他刚坐下,沈言顺势递给他一张纸,说道:“这是明天要印刷的内容。”
赵老头接过纸张,扫了一眼上面的内容,目光中闪过一丝疑惑。
“掌柜的,您要成立拍卖行?”
赵老头诧异道。
“对。”
沈言大大方方承认了。
“这拍卖行,拍品,可都是古董,亦或者奇珍异宝,您...有古董和奇珍异宝?”
赵老头眼神中带着质疑。
跟随沈言这些日子以来,他从未看见沈言对古董上过心,甚至,在沈言起名为‘办公室’的屋子里,也没看见沈言摆放过古董。
所以,赵老头断定,沈言对古董毫无兴趣,一个对古董毫无兴趣的人,如今却要成立一家拍卖行,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你只需要把内容印刷到报纸上就行。”
沈言没有过多解释。
他递给赵老头的那张纸上,不仅宣布成立了拍卖行,而且,也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
那就是....
三日之后,在醉香楼三楼,将会举行一场拍卖会。
而拍品,沈言故意花费大量笔墨,留了悬念,没有直接写明。
除此之外,参加拍卖的人员,沈言也做了一些限制,身家必须达到一千两以上,并且,接受验资,才能参加。
拍卖行期间。
参加拍卖的人,拍卖行提供酒水,饭菜,糕点小吃,免费供应。
虽然不知道沈言的用意,但沈言都交代了,赵老头只好按照沈言的要求去办事,离开沈言的‘办公室’后,赵老头就把纸张交给了印刷工坊的何家兄弟,并进行了叮嘱。
第二天。
关于拍卖行一事,印刷在了报纸上。
看报纸的人,得知三日后,醉香楼要举行一场拍卖,而且拍品十分神秘,顿时好奇不已。
三日后醉香楼举行拍卖会一事。
在顺天城内,引起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很好奇。
拍卖会上的拍品是什么。
而且,拍卖会还有严格的入场条件,更是吊足了胃口,一时间,顺天城内,许多百姓,都在私下议论着三天后的拍卖会,以及猜测拍品到底是何物。
另一边。
醉香楼的肖家父女在得知沈言要在酒楼举行拍卖会,也是惊愕不已。
在此之前。
他们根本没有收到任何风声。
不过,自从沈言把消息通过报纸传播出去后,醉香楼的生意,更是红火的不得了。
几乎,每天都座无虚席。
有时候,前桌的客人刚走,店小二就得赶紧擦桌子,方便下一桌客人入座。
这些食客,都是奔着拍卖会而来。
提前来醉香楼打听消息。
作为消息发布者的沈言,此刻却没有现身醉香楼,一直待在对面的报社,除此之外,沈言还会前往祝府,亲自监督玻璃制作的进程。
祝府后院。
一批批精美无比的玻璃杯被制作了出来。
沈言手里拿着一支精美的紫色玻璃杯,仔细端详着,玻璃杯造型和工艺,丝毫不输现代玻璃工厂的制作水准。
“沈公子,这一批玻璃杯,一共一百五十支。”
这时,吴启皓走到沈言身边,汇报此次制作的玻璃杯数量。
自从炼铁后,吴启皓并未离开祝府,而是跟随沈言,帮他监督着玻璃制作进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