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境內的祁連山區,山重水複、層巒疊嶂、植被繁茂、溪流潺潺,時令到了1936年的冬季,鬆柏依然翠綠,野草卻一片枯黃而無邊際。在甘肅張掖段一個叫大野口的峽穀內,一群群窯工正在這一帶的半山腰取土打洞子,挖煤采煤,然後用扁擔、籮筐挑著煤一趟趟運送到山洞外。
他們來自山外河西走廊張掖縣的各個村莊,春夏之季,他們是農田裏種地幹活的農民,現在農作物都收獲入庫了,他們又走出家門,來到距家一兩天路程遠的祁連山區挖煤采煤,一者采出來可以燒火做飯、冬季取暖;二者也可賣了賺錢,補貼家用。最初采煤時煤層距地表較淺,易於挖采,有3—5人共同作業即可,不知經過多少年的開采以後,煤層越來越深,地表的煤層都被人開采完了,進了隧洞要走十幾米或者五六十米的路程才能采到煤,需要一個有資金實力有組織能力的人擔任窯主人,把大家組織起來,10—30人合理分工,共同作業,有人挖采,有人肩挑運輸,還要在危險易塌方區域搭支架,防止煤窯坍塌而發生安全事故。這個人還要有較長的采煤經驗,能分析地況地貌和煤的蘊藏量,花最小的成本而采到大量的煤。這時采得媒也不需要自己銷售,而是你幹夠定量的活後,由窯主人給你發工資。這個開煤窯組織大家采煤的人當地人叫“窯戶”。大野口峽穀內這樣的“窯戶”有二三十家之多。
現在我說的是一位姓池的窯戶營救落難紅軍的故事。池窯戶也是大野口峽穀內眾多窯戶家的一位,他平時手下幹活的窯工有二三十人,他給窯工開工資,窯工每天要采夠一定數量的煤,然後由他銷售煤炭賺錢。或者直接按每人的采煤量計發工錢。池窯戶為人仗義疏財,在村內厚待村民,從不克扣村民,這讓村民們比較佩服。窯工們在他的組織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采煤運煤任務重,休息的時間很少,但窯工們到也樂得個心情舒暢,都樂意給他幹活。